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专家把脉杂技理论建设 砸掉“壶嘴”,倒出“饺子”

时间:2012年03月30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王春梅

  中国杂技历史悠久,以技巧取胜,屡获殊荣,但其理论建设却相对薄弱。如今,虽然被戏称为“古老的杂技、年轻的理论”的局面已有很大改观,但理论建设依然有待加强。近日,边发吉、邵学敏、宁根福、李西宁等专家学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把脉杂技理论建设——

  ◎ 杂技再也不是杂耍竞技的单一表演模式了,而是以杂技艺术为核、集其他姊妹艺术为一体的新型艺术模式。杂技艺术的更大发展要求必须加大理论建设的力度。

  ◎ 目前,很多杂技理论文章涉及到了哲学、美学、受众学、市场学等各方面的内容,中国杂技从最初的理论缺乏已经开始慢慢进入到现在的理论自觉。

  “长期以来,杂技发展缺少理论支持,理论建设远远落后于实践。但是经过杂技理论工作者有的放矢、奋起直追,如今已有很大飞跃和进步。”在日前于昆明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杂技金菊奖第七次理论作品奖颁奖仪式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协主席边发吉向记者表达着对中国杂技理论建设取得成绩的喜悦之情。在大众的印象中,杂技是一门以技巧取胜的艺术,其理论建设相对薄弱,被称为“古老的杂技,年轻的理论”。而本届金菊奖理论作品奖评奖征集到的论文数量历史性地突破了100篇,质量也达到了一定高度,让业界不得不对杂技理论建设进行重新认识。

  杂技理论建设引高度关注

  “一门艺术能够快速发展,离不开理论建设,技巧和技术只能是一只翅膀,如果再插上理论的翅膀,才会飞得更高更远。”中国杂协副主席、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团长李西宁如此形容理论建设之于杂技的重要性。而辽宁省杂协副主席、沈阳军区前进杂技团副团长董争臻也发出了“中国杂技不能再光练不说,需要大家对它多一分思考,也需要一些建设性的理论指导其发展”的感慨。由于杂技自身的特点,以及在传承、流变、教学中的特殊性,过去很长时间以来,杂技都缺少理论基础和根基,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然而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杂技正在逐渐突破自身局限,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优长,成为一门综合性艺术。“杂技再也不是杂耍竞技的单一表演模式了,而是以杂技艺术为核、集其他姊妹艺术为一体的新型艺术模式。杂技艺术的更大发展要求必须加大理论建设的力度。”边发吉和中国杂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邵学敏认为,以前杂技界是“茶壶里煮饺子,有东西倒不出来”,现在要改变这种状态,培养理论评论人才队伍,加强和发展杂技理论建设。他们称之为,砸掉“壶嘴”,把“饺子”倒出来。

  据悉,近年来,中国杂协和各地杂协都非常重视理论评论工作,在促进理论建设方面,采取了很多举措增强业务、培训骨干、壮大队伍。中国杂技金菊奖理论作品奖评奖已开展7次,产生了大批杂技理论文章。中国杂协理论研究委员会和各省杂协还积极举办理论研讨、座谈培训等活动,针对杂技教育、杂技人才低龄化、主题晚会跟风等杂技界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与国际上存在的一些差距作专题研讨,推动了杂技理论的发展。黑龙江省杂协副主席、黑龙江省杂技团团长关心民表示,“本届金菊奖理论作品奖参评作品数量大、质量高,涉及到了哲学、美学、受众学、市场学等各方面的内容,中国杂技从最初的理论缺乏已经开始慢慢进入到现在的理论自觉,这是杂技界致力于理论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具体体现,对于杂技未来发展将会产生积极推动力。”

  各杂技院团也越来越重视理论建设,运用各种方式加强演员的理论素养,培养自己的有实践且懂理论的复合型人才。此前中国杂协曾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办学,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杂技理论人才,这当中有很多人都成为了金菊奖理论作品奖和其它杂技理论评奖的获奖作者。

  此外,为扩大杂技理论队伍,近年来,杂技界还积极借助艺术研究院(所)的力量,在各省都涌现了一批理论作者。而此次的金菊奖理论作品奖评奖中,更是有相当多的其他艺术门类的理论研究人士参与其中并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很多艺研院(所)的人员长期关注杂技理论建设,像贵州、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的艺研院(所)都有不少研究杂技理论的人才。

  辽宁杂协副主席、秘书长冯志新认为,一些相关艺术门类的研究人才,包括一些艺研院(所)的介入,对于中国杂技理论研究的完备和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他们可以从杂技之外关注杂技,综合很多艺术门类和文化,眼光、视角也会更加开阔和广泛,这也体现了杂技的包容性。“杂技理论现在还处在相对滞后的阶段,我们有很多实践经验急需整合,而这方面的人才相对匮乏,因而在最开始的时候,杂技理论建设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借鉴吸收各方面专业优长。”中国杂协副主席、大连杂技团团长齐春生说。董争臻也表示,正因为有了像金菊奖理论作品奖这样的奖项设置以及很多理论活动的开展,不但大大促进了杂技专业人员对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还吸纳了更多外界理论专家参与进来,这是杂技理论快速提升的关键。

  构建杂技理论体系还需时日

  “理论和实践尤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容忽视,只有具备成熟的理论体系,杂技才能获得更快的发展,取得更大的进步,这也是中国所有杂技界人士所共同关注和为之不懈努力的关键。”邵学敏对于建立成熟的杂技理论体系充满了希冀。边发吉认为,要建立杂技理论体系,首先要形成和建立“一史”“一论”,目前,中国杂技史和杂技概论都已经有了,通过理论评奖、各种研讨会,也产生了一批理论文章,基本完成了中国杂技理论体系架构,但是还要深化,这就包括杂技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和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杂技与魔术》杂志社副主编徐秋表示,中国杂技理论建设要系统化。“现在杂技理论建设最关键的是没有建立一支专业杂技研究队伍。”徐秋认为,首先是没有专门的杂技研究机构,绝大多数研究者都是兼职;其次是现在的杂技教育只有中专教育,高等院校还没有开设杂技专业,这些都造成杂技研究人才的缺少,对杂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杂协副主席、广东省杂协主席宁根福也认为,各个艺术门类都有自己的理论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杂技却没有。这就造成杂技界一段时间以来文化素质不高,有经验、能做节目、教技巧的人不能写,没实践经验却能写,实践和理论不能很好地结合,从而导致过去杂技理论缺乏和滞后。他认为,加强理论建设,关键还是要加强对业内青年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增强他们的技艺还要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如果没有专门进行理论研究的机构和学院,那么杂技要想提高它的档次和品位很困难。”宁根福说。而据介绍,现在杂技高等教育在全国凤毛麟角,中国杂协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办的杂技大专班,效果非常好,培养了一大批杂技编导和理论人才,为杂技理论建设积蓄了后备力量,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只开设了3年,有些省市也曾与一些院校合作开设过大专班,而保留下来的却不多。对此,徐秋表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杂技界非常重视和珍惜提升自己的机会。她希望相关部门和机构能够对此予以重视,加大对杂技高等教育和研究投入的力度。边发吉也呼吁,希望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各地艺术研究机构能够开设专门研究杂技的部门,高校能够设立相应专业,为杂技理论的提升开辟一些阵地和提供助力,从而更好更快地建设成熟的、科学的杂技理论体系。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