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如何健康发展 五位专家学者望闻问切
文艺批评如何健康发展 五位专家学者望闻问切
全国省级文艺评论家协会工作交流会专题发言摘登
为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艺评论事业繁荣发展,6月19日,由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办、北京市文联研究部承办的全国省级文艺评论家协会工作交流会在京召开,来自全国12个省级文艺评论家协会的代表及评论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做好文艺评论家协会工作、开创文艺评论新局面等问题,为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其中五位学者在专题讲座时的发言各抒己见,为当下文艺评论诊脉,尤其对空头批评、无效批评等现象给出了针对性意见,发出要健康批评的呼声。
面对四种现象 坚守三个责任
□ 黄会林(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我们中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是迎来了一个从来没有过的大好的时期,可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在纷繁复杂的文艺发展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存在,我大概梳理了四种现象:
首先,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处理上存在一些误区,大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个误区,是关于题材选择问题。在影视创作当中有一种比较明显的倾向,即对历史题材的过分偏好。有些有识之士已经发出了呼吁,不要过于偏重历史题材,而忽略了对鲜活的现实生活的关照。我们文艺工作者应该运用如椽之笔,更多地对准、描绘神州大地拼搏奋进的人民。
第二个误区,在历史题材的把握中出现了大量戏说现象。戏说历史的风气,造成了一种不良的文化环境,这关系着我们的作品用怎样的方式影响一代人的历史观问题。因为中国老百姓是有自己的文化传统的,通过看戏了解历史,尤其是经济不很发达的地区有这种习惯,而戏说一类的历史剧往往离开历史事实很远,如果让我们的一些民众以为历史就是这样的,把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画一个等号,后果的严重性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个误区,有一些宫廷历史戏呈现了比较混乱的历史观,比如把王朝的帝王描写得非常高大,成为强国济世的偶像,忽略了他们不可克服的历史局限性。对于不熟悉历史的观众们,用生动的形象给他们进行灌输,存储积淀在他们的信息库里,会出现什么样的错位呢?我们受众长期濡染于此,接受这样的历史文化观,又如何正确理解和承受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朽精魂?
第四个误区,很多对于历史事实不够准确的描述,不论是古代历史以假乱真,还是现代历史以讹传讹,都有不少,而你要对他进行一种指正,他会以艺术创作就是要虚构来进行反驳。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之间有辩证统一的内在关系,如果不把这点理清楚,会造成错误的价值判断和不正确的是非观念。
其二,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需要处理得更好。我们看到当今文艺百舸争流,众声喧哗,形成一股大潮,但在形式方面还有一些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比如部分作品过于追求形式美感,忽略了内容的丰满,形式大于内容;比如部分的作品过于玩弄技法,搞花架子,让人眼花缭乱;还比如部分作品过于强调时尚化,呈现出了创作很大的盲目性,甚至构成了一种过于时尚的呈现,有一种很大的盲目性。
其三,在建设与破坏的关系上,背离生活、背离受众、背离社会主义文艺基本标准、导致负面甚至反面作用的现象屡屡存在,比如出现了以感官刺激为指向的“用身体写作”,主张灵魂退位、性欲升堂的,主张用一种肆意炒作的手段来耸人听闻的作品。在建设和破坏这一对关系中把握欠准确,对于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起着破坏作用的。
最后,是本土与异域、或者说民族与世界这样的关系,这是永久性的也是现实性话题。如何把握好本土民族文化的灵魂,才能有效地吸收异域文化的精华,如何把大量民族风格浓郁的高质量、高品位、高格调的作品呈现于国内外受众面前,才能把我们中华文明融入世界潮流,这个问题也需要特别关注。我们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从宇宙观和谐观念到人生观、世界观的道义担当、家国情怀,我们应该从中吸收它的精华来面对当今文化发展。
面对这四种现象,应该明确有三种责任担在我们肩上,包括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文化的责任。首先在政治责任方面,文艺在国内要面向广大民众发挥它的内聚力和向心力,在世界上应该面对国际发挥软实力和吸引力。第二,社会责任,我想应该面对社会,我们文化人在面对消极方面和正面积极方面都有责任。第三,文化责任,在文化的历时性、共时性及多样性等诸多方面都有我们需要担当的责任。
(编辑:孙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