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江苏文艺名家晋京——罗周编剧作品研讨会”侧记
从昆剧《六道图》的艺术极境,到扬剧《郑板桥》的文人风骨;从昆剧《世说新语》的魏晋风流,到闽剧《幻戏图》的情之所至;从秦腔《无字碑》的孤独王者,到越剧《织造府》的红楼幻梦……4月13日至21日,6台横跨南北剧种的大戏齐聚北京,令戏迷们大呼过瘾。这些剧作均出自80后编剧罗周之手。这位年轻的创作者被业内专家誉为不可多得的优秀编剧,至今已创作戏剧作品140余部,其中110部搬上舞台,3次获得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6次获得田汉戏剧奖剧本奖。近年来,其在戏曲创作领域的突出成绩和独特风格,在全国掀起关于“罗周现象”的热议。
罗周是怎样做到在京、昆、锡、扬、淮等十几个剧种之间游刃有余地穿梭?又是如何实现作品既亲近传统又与时代同频共振?罗周会给中国戏曲带来什么?在4月21日举办的“江苏文艺名家晋京——罗周编剧作品研讨会”上,这些问题的答案变得明朗。
以古典为基石的现代性书写
“罗周是时代孕育的、党培养出来的、人民呼唤出来的一位优秀的文艺家。她的创作为文艺工作者学习、领悟、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树立了一个榜样和典范。”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表示,罗周作品的成功实践既培育了新时代的戏剧人才队伍,也培育了新时代的作品和新时代的观众,还滋润了新时代正在成长的人民的戏剧批评家。她重视对文学作品营养的吸收,重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以戏剧为载体,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
“罗周现象”之所以被提出和讨论,是因为在优秀编剧人才匮乏的今天,她的作品以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精妙的创作手法,既让观众看到戏曲的古貌,也能于古今之间求得与现代人的共鸣。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表示,本次晋京展演不仅是罗周个人创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场中国戏曲现代化转型的生动实践。“不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代故事,罗周都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对人性、社会、历史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剖析,从而引发观众的思考与感悟。在她的作品中能够看到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畏,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戏剧结合的可能性。”中国剧协副主席、宁夏文旅厅一级巡视员柳萍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中国戏曲学会会长王馗提出罗周作品“破坏性”的意义。“‘破坏性’也是戏曲建设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王馗说:“2010年前后,当罗周的作品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随之而来的也有各种质疑的声音,我觉得这种质疑恰恰来自一个剧作家的个性对我们固有认知的冲击,不仅仅是突破对固有戏曲本体艺术的束缚。十几年间,她以古典性的张扬,让我们看到了在戏曲现代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戏曲应该有的一种时代指标。”
面对当下观众审美情趣的变化和演艺形式的日益多样,文艺工作者常常在思考如何才能有效抓住、对接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时代之需,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刘玉琴认为,舞台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罗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示范。刘玉琴说:“在讨论、关注罗周传统戏剧历史剧创作和改编的时候,更应该注重罗周带来的反思:如何以深刻的剖析和大胆的想象,让历史题材在故事堆里迸发出灿烂的光彩;如何在人心人性的深刻把握和开掘上通达当代人的内心;如何保持对历史的敬畏和尊重,让优秀传统文化转化成舞台艺术形象,从而打通历史与当下,在传统和现代中打开新策略、找到新通道、提供新样本,满足观众更多更高的审美需求。”
地域文化与编导演互相成就
“我之前做学术,也写小说,但当我到了江苏从事专业编剧工作时,我才意识到之前的经历都是为我作为一个戏曲编剧而做的储备。”得益于江苏长期以来推动精品创作的生态环境,罗周的创作越发旺盛,为大量剧种奉献高品质佳作的同时,更确立起以文学为引领的艺术方向。如罗周所说,“人生总要有一件事,值得你为它倾尽全力燃烧”,而“能够和无数个生命一起奔赴,讴歌这个伟大的时代,和人民产生强烈的情感共振,是人生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部分”。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认为,此次晋京展演和研讨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编剧艺术家从幕后推到了前台,成为绝对的主角:“‘戏比天大’这个概念对编剧也一样成立。罗周的成功表明创作者要有足够的耐力和定力。江苏为罗周的成长营造了一个很好的生态,同时她也还了江苏一个良好的生态,还了中国戏剧一个良好的生态。”
“通过演出罗周作品的文学性重塑,许多剧团风格有了非常新颖且鲜明的定位。例如南京越剧团通过‘金陵三部曲’成功塑造了‘诗韵越剧’的独特风格,使得剧团从传统越剧的才子佳人中突围,成为当代戏曲文学性引领的成功案例;江苏省昆剧院通过《世说新语》构建‘新文人昆曲’,形成一桌二椅的清谈美学,吸引了很多青年观众,成为当代昆曲先锋实验的标杆。”《中国戏剧》主编罗松对以罗周的创作实践为支点、撬动戏曲文学与城市精神的深度融合提出了建议,探讨了让南京文学之都品牌内核在戏曲创作方面焕发新生的有效路径。
此次展演中,闽剧《幻戏图》和秦腔《无字碑》两部江苏省外剧目同样一票难求。西安三意社社长、秦腔《无字碑》中武则天饰演者侯红琴在谢幕时看到台下观众久久不愿离去,听到年轻人直呼“秦腔厚重直击人心”,她感慨万分:“历时6年的创排中,有过痛苦、折磨和不自信,罗周始终鼓励我坚定地‘用大秦之腔展示帝王将相’,最终这部剧以全新的戏曲语汇与诗意的舞台美学呈现,成为了三意社在创新道路上的‘破圈’之作。”
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何超表示,从剧本创作到舞台表演,罗周作品的成功,体现了个人和集体的双向奔赴、相互成就、相得益彰。此次带来的6部作品、6种美学表达,既是对“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罗周艺术成就的集中展示,也是对新时代文艺家攀登文艺新高峰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