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问世,到2025年《哪吒之魔童闹海》的问鼎,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胶片到粒子水墨,中国电影用两个甲子完成了追逐到引领的历史性跨越。在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之际,中国文艺网专访十余位文艺工作者,推出系列专访视频《光影道》,聆听他们与中国电影的故事。
本期专访嘉宾是导演、编剧董润年。从亲历中国电影市场化浪潮的腾飞,到在微短剧新风中革新叙事表达,董润年始终以“时代记录者”的视角深耕创作,潜心打磨出《年会不能停!》这部口碑之作。
嘉宾介绍
董润年,导演、编剧。导演作品有电影《被光抓走的人》《年会不能停!》。电影《年会不能停!》获第20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影片奖,董润年凭该片获第20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编剧奖、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编剧奖。编剧作品有《厨子戏子痞子》《心花路放》《老炮儿》《疯狂的外星人》等。
谈及中国电影走过的120年,董润年用“梦幻”与“伟大”勾勒出核心感受。这一历程不仅是中国电影从萌芽到繁荣的成长史,更承载着无数作品对普通人人生的深刻影响,他认为:“我们曾创作出很多经典文艺作品。其中,有很多电影作品改变了普通人的一生。”
于董润年而言,电影更像一场持续的“造梦之旅”,“投身电影创作,不仅让我踏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得以体验那些原本难以触及的丰富人生,更让我在这些故事里收获了无数感动的瞬间。”
回望中国电影120年的历程,董润年认为:“中国电影越来越市场化,并逐渐成为世界电影市场上最重要的力量。”这种巨变也对董润年的创作产生了强大的激励作用,他感受到中国观众对优秀作品的诉求,并希望能够为中国电影市场和中国电影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世界电影的整体格局中,董润年理性审视中国电影的定位说到:“2000年后中国电影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更在工业化水平、技术创新上逐渐走向领先。现在中国电影的很多技术创新、技术上的能力,已经丝毫不逊于好莱坞,也丝毫不逊于世界各国电影的顶尖水平。”
同时,他也清醒认识到差距,“中国电影从业者还不够多,作品还不够多、题材挖掘不够深入,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亟待挖掘。当下生活的巨变中有很多人物、故事在不断地涌现,我们需要更多创作者把代表当下发展和未来趋势的故事讲出来。”
作为擅长创作现实题材作品的导演,董润年始终将“当下性”视为创作的灵魂,“反映当下,反映时代,一直是我创作过程中比较重视的一点。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当下性的艺术门类。当电影放映时,观众在电影院观影,是要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而一个时代的观众,有一个时代的情感特质。有很多情感是超越时代的,但也一定是具备当下性的,这样观众才能被打动。”
电影《年会不能停!》海报
耗时五年打磨、三度推翻剧本的电影《年会不能停!》,正是因为紧抓当下职场痛点,才能引发打工人的强烈共鸣。从选题阶段到剧本阶段,再到拍摄阶段,董润年致力于在笑声中嵌入对社会议题的思考。而这部电影也获得了广泛认可,摘得第20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影片奖,董润年凭该片获第20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编剧奖。
他强调,即使是古装或科幻题材,也需与当代人精神世界建立连接,这是创作者的使命。
面对微短剧带来的行业冲击,董润年展现出开放与思辨的态度,他认为,微短剧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必有其内在逻辑,创作者不应一味抵触新事物的出现。
同时,他观察到微短剧“短平快”的叙事模式(50集约100至120分钟,与电影体量相近)对观众注意力习惯的重塑,“微短剧开场把一个很强烈的高潮、冲突直接展现给观众,这种高效的叙事逻辑值得我们创作者去注意和借鉴。”
他认为,当代观众耐心缩短、阅片量激增,传统电影需打破“慢节奏铺垫”的定式,在开场即建立强吸引力,而这一洞察正体现在他对作品节奏的把控中。
谈及未来规划,董润年展现出对不同题材的强烈探索欲,“未来计划里边除了喜剧之外,也有科幻题材、古装题材,现在都在策划过程中。”他尤其强调“创作紧迫感”,“每天接触社会新闻、与年轻人交流,都会催生新的故事灵感,总想抓紧时间将这些素材转化为作品。”
从见证中国电影的市场化腾飞,到在微短剧浪潮中革新叙事思维,董润年始终以“时代记录者”的自觉深耕创作。他眼中的电影,既是个人梦想的载体,更是连接社会与世界的文化纽带。在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的节点上,他的实践不仅映射着中国电影的产业升级,更彰显了创作者对“讲好中国故事”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