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话题专题

《天宝》:突破英模题材传记影片的创作壁垒

时间:2025年07月2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道新

  总的来看,《天宝》是一部饱含强烈的信仰力量和使命意识,具有独特艺术追求和史诗气质的传记影片,并以情动机制为中心展开叙事,通过精良的影音造型、精彩的表演设计和精准的剪辑节奏表情达意,在苍茫的天地之间、在永不屈服的人与自然之间、在浓得化不开的风土人情之间,展现历史的深度、广度和精神穿透力,并以此阐发“革命”和“解放”的意义,讴歌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足可体现当下国产主流电影与英模传记影片的内在诉求和创新态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产电影里的人物传记影片,便大多以革命战争、国家建设与社会生活中的英模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试图在宣传目标与个性关注、社会心理与个体表达之间寻找平衡点,并致力于在政策、市场、媒体和观众中开拓有效的对话空间。其中的一些优秀作品,不仅获得较为广泛的赞誉,而且赢得不少观众的口碑。即便如此,国产传记影片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特定情状下的政治意识形态制约,尤其在“为长者讳,为逝者讳,为尊者讳”。这一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道德情感的中国传统观念影响下,英模题材传记影片往往深度不足,存在着过度符号化、脸谱化和模式化的倾向。跟其他题材和样式的影片相比,国产传记影片仍然需要制作者付出更多方面的创意和努力。

  《天宝》的出现,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重要节点。由于各种因缘与契机,《天宝》将传记影片的情动机制与创新态势最大限度地整合在一起,不仅蕴蓄着净化灵魂的汹涌澎湃的情感力量,而且打造出令人震撼的大气磅礴的视听景观,两者交相呼应,突破了英模题材传记影片的创作壁垒,为国产主流电影探索出一条难得的创新路径。

  作为著名表演艺术家和影片《天宝》的编导之一,刘劲不仅在此前导演并主演过相近题材的传记影片《周恩来回延安》,还曾多次在舞台和荧屏上饰演过国家领导人周恩来。而且,跟天宝一样,也是从四川阿坝马尔康走出来,从小就听说过藏族红军天宝的故事,对嘉绒藏族的地理环境、日常生活、民俗文化和宗教历史等都有充分的感受和了解。

  据刘劲介绍,为了用镜头讲故事,影片两万多字的剧本很少用台词,大都在描述镜头如何呈现,“写到最后结尾的时候,也是泪流满面,把自己燃烧起来了,激动了”。刘劲还透露,《天宝》的拍摄得到了四川省和阿坝州的大力支持。一听说要拍《天宝》,阿坝州的13个县市立刻表示:“我们要像当年支援红军一样,支援《天宝》的拍摄!”可以看出,编导自身的声望和号召力,及其长久的情怀和夙愿,跟四川省政府重大文化项目支持基金和阿坝州建州70周年的献礼愿望,就这样“一拍即合”。不得不说,这部英模题材传记影片,能够顺利诞生并取得突破和创新的关键,即得益于电影文化体制的促进和其创意生产机制的加持。

  《天宝》在用画面和音响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突破了大多数英模题材传记影片的线性叙事框架,以非线性的、始终动态流变的情感结构,大刀阔斧并充满激情地讲述藏族红军天宝的传奇一生。整部影片也呈现出一种颇为独特的影音质感和情动机制,影片并不避讳主流电影在党派、族群和宗教等身份层面的一般性冲突,而是将主人公天宝及其关联者的内在愿望、信仰召唤和身体决定融合在一起,使其情感模式及其价值选择,最终突破了此前观念化的政治判断和简化单一的道德基础,最大限度地抵达“这一个”生命个体的复杂性、独特性和行动力,进而为英模题材传记影片带来一种整体创新的可能性。

  也正因为如此,影片才会基于这种反观念化或超越概念化情感的情动机制,主要通过特定的身体感触和仪式影像,在多重维度上呈现天宝及其关联者的身心觉悟、成长经历与人性光辉,并有效弥合因时空流转和信仰差异而造成的交流障碍和文化隔阂,也能激发观众的开放性潜能,为其带来更加丰富的感性经验,进而产生对人与世界的新认知。

  也就是说,主要通过身体感触和仪式影像的情动机制,《天宝》在创作主体与普通观众之间搭建了一座直抵身体、心灵和行动的桥梁。在每一次虔诚匍匐和真挚叩问中,在风中飘扬的经幡与挺立不倒的战旗下,在地平线上霞光勾勒的先烈剪影里,在高亢恢弘而又空灵无边的乐音中,都是创作者、主人公与观众之间共同展开的一场高强度对话。影片结尾的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晚年天宝含泪微笑的特写画面,将这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极其复杂而又融通的情动机制推到了顶点,也展现出国产主流电影特别是英模传记影片的思想深度和美学高度。

  (作者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艺术系主任、教授)

(编辑:王垚)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