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话题专题

纪录电影《她是红线女》:对人与时代的一次重新解读

时间:2025年07月2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罗丽
纪录电影《她是红线女》海报

  2025年,粤剧界迎来了红线女的百年诞辰,为了纪念这位粤剧大师,一部名为《她是红线女》的纪录电影,似一帧帧流动的水墨,将她的生命画卷在光影中徐徐铺展。这部影片以多维度视角,细腻地记录了红线女一生“忠于党、忠于粤剧、忠于人民”的艺术足迹,影片本身在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层面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红线女的名字,本身就是一则关于热爱的传奇。邝健廉这个原名,藏着少女时代的青涩,而“红线女”三个字,却在粤剧舞台的淬炼中,闪耀出金子般的光芒。她的表演风格独树一帜,唱腔细腻婉转、跌宕起伏,身段婀娜多姿、灵动传神,塑造了王昭君、翠莲、朱帘秀等众多经典的舞台形象,将粤剧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不仅在国内备受赞誉,还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

  在红线女100周年诞辰之际,创作一部纪录电影来回顾她的艺术人生,让这份对艺术赤诚的精神在百年后依然鲜活。为此,摄制组踏上了一场跨越山海的追寻。《她是红线女》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旅局指导,广州广播电视台、红线女艺术中心联合出品。摄制团队为了还原红线女的真实人生,付出了诸多努力。他们采访了近150位专家、亲友,查阅了数百万字的相关文字资料,以及大量图片和影像资料。许多从未公开的照片、影像资料都在片中与观众见面,为影片增添了珍贵的历史质感。当那些尘封的影像在数字技术下重焕光彩,我们忽然读懂:这部电影不是简单的纪念,而是一场与传奇的温柔对话。

  纪录电影作为一种以真实人物生平为核心素材的电影类型,其创作与解读涉及真实性、叙事逻辑、人物塑造、意识形态等多重维度。当代著名历史哲学家海登・怀特认为“历史本身是被叙事赋予意义的文本”,纪录电影作为“历史叙事的一种”,并非对真实人生的机械复刻,而是通过情节编排、视角选择、细节放大等手段,将碎片化的生平“重构”为有逻辑的叙事。《她是红线女》作为纪录电影,实际上也承担了口述历史纪录片的功能,通过影像记录艺术家访谈,结合作品、历史影像等素材,呈现艺术史。为协调大量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采访素材,完成口述视觉化的问题,总导演邓原、潘钧通过“视觉转译”,如重现艺术家描述的创作场景、镜头语言呼应作品风格,让抽象的口述记忆“可视化”。此外,影片没有采用单一的叙事方式,而是运用时空交错的手法,以演员演绎的方式将红线女的一生徐徐展开,像一位耐心的绣娘,用时光的丝线绣出红线女生命的经纬。艺术口述史的“记忆建构”与纪录电影的“影像建构”叠加,使得最终作品的“真实性”更复杂,完成了双向叙事。

  《她是红线女》以“红的归来”开始叙述:20世纪50年代,红线女为追求艺术,甘愿舍弃在香港如日中天的事业和优越的物质生活,毅然回到内地,以一颗赤子之心投身于新中国文化建设。从她年少时在烽火中坚持吊嗓练功,到后来在粤剧舞台上大放异彩,再到她在特殊时期的艰难抉择,以及晚年对粤剧传承的不懈努力,每一个阶段都被细致地描绘。纪录电影与观众之间存在一种“真实性契约”:观众默认影片基于真实人物,但也接受“必要的虚构”,如未被记录的私人对话、情绪外化的场景。在叙事结构上,影片摒弃了编年史框架模式,而是另辟蹊径,让红线女的记忆如同珠江那悠悠流淌的潮水一般,自然且流畅地在观众眼前徐徐展开。影片“成人成戏”的主线,实则是一场生命与艺术的双向奔赴。当镜头转向她在舞台上的高光时刻,长镜头下的身段似惊鸿照影,让人看见一个艺术家如何将灵魂糅进角色的骨血。主创并未刻意运用夸张的手法去渲染其中的苦难或是辉煌,而是以一种质朴、平实的镜头语言,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女子如何凭借着对戏曲的满腔热爱,在岁月磨砺中始终怀揣着对未来的期许,最终收获回甘。

  在展现红线女艺术成就时,影片将其艺术实践置于粤剧发展史的宏观视野中。其中,大量的专家访谈是最为全面丰富的艺术口述史,王蒙、安志强、谭志湘、谢彬筹、林瑜、何笃忠、秦中英、谢友良、蔡衍棻等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提供了严谨的学术考证和深入的艺术分析,揭示红派艺术形成的文化脉络和美学特征。艺术口述史是以“访谈”为核心手段,记录艺术家的创作历程、思想观念、时代语境等。口述的“记忆”并非固定不变的“过去”,而是在访谈情境中被“重新建构”的。艺术口述史的“真实性”是“记忆、叙事者、语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绝对客观的“复刻”。红线女的学生以及接受过她指导的后辈们,倪惠英、欧凯明、黎骏声、郭凤女、苏春梅、琼霞、刘德华、容祖儿都一一在影片中接受采访。红派艺术有源流,红线女在继承粤剧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红派艺术有经典,《搜书院》《关汉卿》等成为粤剧舞台上的不朽之作;红派艺术有观众基础,她的表演深受广大观众喜爱,无论是在城市剧院还是乡村舞台,都拥有大量拥趸;红派艺术有传承,她培养了众多优秀的粤剧人才,让红派艺术得以延续;红派艺术有总结,理论家为之总结出对中华戏曲美学和粤剧艺术的独特贡献,她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学界的高度认可。

  纪录电影从来不是“真实”的镜子,而是通过叙事、表演、意识形态,对人与时代的一次重新解读。《她是红线女》通过光影的巧妙编织,为我们呈现的不仅仅是一代粤剧艺术大师波澜壮阔的生平传记,更是一条引领我们深入探索岭南文化深处的艺术路径。沿着这条由红线女的艺术人生所构筑的“红线”不断回溯,我们终将深刻领悟到:所谓传奇,其实就是一个人将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坚定不移地活出了一种永恒不朽的模样。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编辑:王垚)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