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话题专题

访谈节目《背后》:从“探寻对方”到“照见自我”

时间:2025年07月2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吕帆

  近日,湖南卫视、芒果TV联合推出深度访谈节目《背后》。节目的嘉宾阵容联动起《乘风2025》《披荆斩棘》《再见爱人》等芒果系综艺,既有李晟、周延等延伸综艺话题的嘉宾,也有白举纲、小婉管乐讲述成长感悟的时刻,更有叶童、倪虹洁等深入探析人生哲学的样本。

  在笔者看来,《背后》是一档“奇特且奇妙”的节目,它邀请了一众具有话题性的嘉宾,却把用户的着眼点从“话题”引开,从内容、形式到传播效果,实现了三重“破壁”。

  打破单向的“人设壁” 

  如果说该节目的选角体现了其大众性,那么小众性便体现在它对热点话题的“冷处理”:不追热搜、不谈八卦、不揭隐私,把大量时间留给嘉宾对人生的态度、对自我的审视、对世界的理解。

  在娱乐几乎已被量化为“好玩、好笑、好热闹”的时代,很多节目对明星的态度是着力凸显其光环效应,彰显他/她与普通人的不同,却忘记了人本是最复杂的生命体,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久居舞台上、光环中的明星往往更具脆弱性,他们对人生的感悟或许比一般人更独特、复杂,甚至深邃。

  这便是《背后》要打破的第一重“壁”:打破早已附着在嘉宾身上的单一“人设壁”。为此,节目采取的方法有二:一是呈现真人感,让嘉宾在放松的状态中谈出真情感、聊出真故事;二是聚焦“人生的艺术”与“艺术的人生”,让嘉宾远离舆论话题和大众目光,回归“艺人”的本职,即艺术的表达、自我的塑造、审美的追求。

  这两者往往在节目中殊途同归。当叶童演完三天话剧,对着空荡荡的剧院挥手致谢;当李晟取得《乘风2025》第一的成绩,却道出“不争才是大争”;当管乐笑谈“有人朝我扔泥巴,我拿泥巴种月季花”……节目刻意选择了明星褪去光环之后的时刻,展现他/她们在艺术中获得的人生启迪、在自省里激发的成长力量。正是通过“走近生命+寻出答案”,去真实地还原“人”、走近“人”、理解“人”,才能获得人与人之间灵犀的一瞬。

  打破访谈的“逻辑壁” 

  作为一档2025年的新节目,《背后》不仅顺利踏上综艺IP的“衍生”赛道,也创新了类型的表现方式,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其对AI的应用。

  综艺节目引入AI并不少见,但利用AI分析、走近人类情感世界却不常有。《背后》以“上车”和“下车”两个具体动作,串联起了理性与感性。每期节目都从访谈人张泉灵的“好奇”开始:即将走进镜头的嘉宾是什么真实模样?AI通过大数据分析,为访谈谋划方向、梳理问题、给予建议,形成了“AI理性建议+人类感性疗愈”的闭环。比如叶童那期的开场,AI建议结合嘉宾的个人风格和自传经历进行发问;提及倪虹洁疗愈原生家庭创伤时,AI提议“空椅子技术”(虚拟对话场景),推动嘉宾完成自我和解。这些设计既向用户展现了难得一见的节目策划环节,也让之后的交流更具方向性和自然感。

  如果说“上车”是备好新鲜的食材,“下车”才是考验大厨技艺的核心:如何引导嘉宾一步步走向内心的深处?

  首先,虽然AI的表现亮眼,但《背后》的访谈核心依然是“人”,而且节目不断刻意放大着“人”的权限。作为知名记者,张泉灵展现出了专业提问者的节奏把控力和话题开拓力,将嘉宾多年阅历熬出的观点“聚沙成塔”般地凝结于半小时之中,许多提问不可谓不犀利、不直接,但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在提问之余,更是一位“共情者”。当倪虹洁讲到为前夫还债时,张泉灵伸手关了麦,并把冰镇矿泉水瓶贴到倪虹洁发红的手背上,之后,她多次打断她、保护她,说倪虹洁的经历“激起了自己的保护欲”。透过这期节目,观众得以理解为何优秀的访谈节目总被称作“镜子”,两个女人在坦诚中开启了无声的理解,观众也获得了照见内心的机会,这种默契恰如张泉灵所说:“我们不能全面地共情和懂得一个人,但是我们总在某一个点能碰撞共鸣。”

  其次,节目摒弃了传统的演播厅录制,让嘉宾置身家中、剧场外、露营地等舒适的场所,这不仅最大限度地卸下了嘉宾的“表演性”和“不适感”(如李艺彤向观众展示家中的藏书手办、管乐在公司接受特别“面试”),更突破了常规访谈节目的封闭对话空间,“乘车去下一站”更像是一种隐喻:每个人都需要一趟旅程,每一站都可能迎来新的突破、新的人生。

  节目播出后有评论指出:当AI从职业路径、情感轨迹中提炼数据脉络,张泉灵以温暖追问挖掘人性肌理,正是这种碰撞,让每种境遇获得了多维解读的可能;也正是源于理性和感性的交织,《背后》打破了常规访谈节目的“逻辑”,从“探寻对方”转变为“照见自我”。这种映射自身困境的镜像价值与情绪代偿,正是节目的立意所在:在路过的人生里,照见背后的自己。

  打破凝望的“交流壁” 

  如果说前两种“破壁”指向的仍是节目的内容与形式,打破“交流壁”则把节目从屏幕带向了社会。

  一般而言,访谈节目的话语场会往复流动于访谈者和嘉宾之间,但《背后》一方面设置了有关原生家庭、自我认同、职场焦虑等兼具“公共性”与“个体化”的议题,一方面以“张泉灵深挖情感内核+年轻主持人解构议题”的表达设计,覆盖多元受众,这让观众高度参与话题,并产生强烈共情——节目的交流维度从“双向”走向了“多维”。

  张泉灵在节目首映会上曾说:“我们其实在找寻社会共鸣点,也在找寻某种社会情绪。《背后》在选择嘉宾时,侧重于能够代表时代共同特征、能引起社会共鸣的人,举个例子,像李晟和我的共鸣就叫作‘女孩是可以有野心的’,因为野心一定是正确且有姿态地去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像倪虹洁是‘破碎’的,但她并没有诉苦,而是在找寻治愈别人的方法时,用爱别人的方式疗愈自己。”

  当叶童说自己并不是最好的演员,但一直很努力时,弹幕里“你就是我心中最好的”刷屏;当管乐正面回应分手时,话题登上热搜榜,网友热议的却是她“底色的明亮”与刻在骨子里的真诚,更回忆起了节目中管乐随身带着的那本书《关系的重建》。书的封面印着一句话:“每一段亲密关系,都是生命重新绽放的机会”;节目并不避讳“话题”的烈度,如直接抛出李晟如何面对《新还珠格格》带来的舆论风暴、白举纲被批评没有“摇滚内核”、吴宣仪在《乘风》中晕倒被批“作”,但随着嘉宾真实内心的逐渐打开,一份难得的双向信赖、多维共情诞生了,争议和质疑也慢慢转化为同情与理解。在笔者看来,这是流量时代的一种稀缺资源:明星从不缺大众的“看”,但能真正让大众“看到”,甚至“看懂”,才是每个人心底的渴望,这也呼应了该节目制片人赵文海的判断:当技术成为触达内心的桥梁而非终点时,人才是唯一不可替代的价值锚点。

  纵观十余期节目,《背后》正在以“亮出后背”的勇气和真诚,探寻光环下的人生体验,透过情感体验构建起“事关所有人”的叙事框架,进而传递个体选择的坚韧与智慧。在“制造话题”不绝于耳的当下,媒体如何关注人、理解人、慰藉人,提供直击内心的情绪价值、生命洞察和人生启迪,是访谈的底色,更是时代的刚需。

  (作者系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副研究员 )
(编辑:王垚)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