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浪潮中,非遗正以崭新姿态跃入时代场景。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本质是文化的代际传递,这其中不可忽略的是高校美育的重要作用。因为“传与承”和“教与学”从语义角度即有着近似性与关联性特征,无论是发生在古时的师傅与徒弟之间,还是当今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其文化传续、知识授予、技艺延伸的核心模式没有变,更重要的是在传承和教学之间可以基于文艺创作形成价值耦合。近日,由温州大学创演的一部体现“拼字龙灯”非遗项目的舞剧《拼龙缘》就在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的衔接中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路径。
首先是将非遗与美育深度融合,形成传承与教学的双向互益。这部舞剧以“拼字龙灯”为创作核心,以一位女性“龙把头”的人生为主线,串联起四百年的非遗记忆,作品的创排过程可谓是一场沉浸式美育实践。温州大学李良导演团队多次带领学生深入龙湾区宁村采风,从乡土仪式中提炼“绞、滚、盘”等动作语汇,并解构重组为舞蹈的肢体韵律;由非遗传承人指导身法、由匠人制作龙头道具,再将民间技艺通过专业教学实现舞台转译。同时,学生演员们通过参加演出,亲身感受到“龙女”等角色“从被规训到觉醒”的心路历程,演员与剧中人情感的同频让传承非遗精神在无形中内化为青年一代的文化自觉。这种田野即课堂、角色即教材的模式不再是传统非遗传承的单向输出,而是通过美育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表现力与创造力,进而不断充实非遗表现样态,使其不仅展现在乡野戏台,还呈现于剧场舞台、学校讲台。这种操作让非遗文化在高校领域构建起了“传统技艺——美育赋能——艺术呈现——社会传播”的特有生态。
其次是利用文化的温度与创意的维度实现价值延伸。高校美育教育强调对学生品格与精神的全面塑造,在此过程中,通常采用文化与创意手法激活传统元素,让非遗古老技艺在当代语境中重新生长。比如该剧中将“传男不传女”的性别叙事与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人格特质相关联,将个体命运与地域精神交织;又如将传统“一龙一字”的静止摆字,创新为“双龙拼一字”的动态构型,使民俗仪式更具符号价值。这些更具思想性、知识性的文化与创意范式,恰恰是高校以美育为导向实施“以文化人”的题中之义。温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庄兴忠曾通过“以生活化情景呈现,以艺术化形式赋能,以活态化传承创新”的阐释来表达高校美育思政创新方法,其意义最终指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学子成长的双向奔赴。
当高校以智识深耕地方文脉,当青年以身心触碰文化密码,非遗便不再囿于历史标本,而成为驱动美育创新、文化传播甚至产业发展的鲜活力量。就如同此剧终章将两条龙身交织出的“合”“美”二字:“合”是传统与现代的和鸣,“美”是文化基因与审美思潮的共生,这也正是非遗传承与美育教学相缔联的价值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