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为当代影视剧艺术语言的创新探索做出了示范,沿着这样的道路,完全可以创作出更多将‘有思想的艺术’与‘有艺术的思想’进行和谐统一的精品力作。”研讨会上,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对于网络剧《在人间》的评价,引发了在场影视评论工作者的共鸣。
近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四川省广播电视局主办的网络剧《在人间》研讨会在京举行。《在人间》出品方、主创代表及相关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共同讨论该剧的艺术特色,探讨了其先锋性的叙事结构、深刻的人文关怀对于当下影视剧创作的启示。
“国产剧表达空间与想象疆域的一次开拓”
高概念意象情感剧《在人间》由徐兵原创剧本并执导,赵丽颖、尹昉领衔主演,讲述了贾小朵(赵丽颖饰)和徐天(尹昉饰)在虚实交错的多样人格世界中迷失、告别,最终在爱中救赎、拥抱灵魂的故事。剧集在爱奇艺播出以来,收获了不俗的口碑和热度。
《在人间》为何能获得如此多的关注?爱奇艺副总裁、总编辑,《在人间》总编审王兆楠认为,这与该剧大胆的影像语言探索有关。“本剧作为一部先锋实验性质的剧集,在主题立意、叙事结构、艺术审美、视觉特效等方面都带领观众探究了内心世界的幽微。”王兆楠表示,《在人间》在叙事形式上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的“舒适区”,采用三线交织、层层递进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大胆的艺术革新,也完成了题材的突破和哲学的主题升华,是国产剧表达空间与想象疆域的一次开拓。而《在人间》总统筹申少峰同样谈道,《在人间》的内容表达和制作形式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和实验性,致力于赋予现实题材一种新的美学形态,“力图做出国产网络剧的多元化探索”。
“建立更多的对话通道以及对话可能性,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创作创新。”谈到《在人间》的艺术探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何天平表示,将多重人格、精神分析、意识流、赛博风格等高概念叙事集中缩影在一部八集的“迷你剧”里面,创作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在人间》的主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们给出的创作形式本身也是一种实验性的探索,其中包含了基于稀缺类型题材的作者性创作及面向意义共创的开放性创作”。
“对‘Z世代’虚拟与现实生活的戏剧化表达”
“《在人间》大胆采用了碎片化、符号化的表现方式,极具表现力的视听语言呈现了心理世界的非理性特征与意识不断流动的本质,这种实验性的表达手法实现了对传统线性叙事逻辑的突破。不过,《在人间》始终有一种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的积极介入,它的内核始终与人性息息相关。”正如《文艺报》副总编辑徐健所说,《在人间》进行了“去类型化”的叙事实验,但其内核依然秉承着现实主义的精神,贯彻着“以人为本”的关怀意识和积极导向。
对此,剧中徐天的扮演者尹昉深有感触。“《在人间》映照了当代都市人不同的社会群体画像,每个人都有破碎的、孤独的、渴望爱的一面。作品最终给人的感受是浪漫的,是治愈人心的。”尹昉表示,这种设定是对“Z世代”虚拟与现实生活的戏剧化表达,通过多重人格的设定,折射出每个现代人面对社会角色碎片化的普遍困境。
的确,《在人间》通过对当代青年心理状态的微观描摹,以角色之间的互助与救赎传递出积极的生命态度,使该作品成为了一部具有强烈现实观照的文艺作品,其对于人性的关怀、充满悲悯的情感表达让观众无比动容。
“《在人间》的时代性在于反映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它很可能比温情脉脉的表述之下的现实更真实,它所解剖的这些复杂社会现实超过了我们的理解和想象。”著名文艺评论家汪守德表示,这种作品的创作是去同质化、去概念化、去单一化的,整个风格样式不同于以往的影视剧创作,主创者的努力是非常值得的。
中宣部电影卫星频道编委、1905电影网董事长李玮同样表示:“《在人间》是能对人的心灵产生启迪和影响的一部剧,相对于温情的现实主义题材,它更具有思考的深度和哲学的锐度,不回避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些磨难和砥砺,不质疑人性的温暖善良和美好,也不放弃为生活拼搏奋斗的努力和信心,以高概念的方式呈现出人性的温暖底色。”
“《在人间》在探索网络视听作品多样化方面做出了典范,这种创作尝试是非常值得鼓励的。同时,文艺作品的生产应当让更多的人体会到我们对生活的思考,这是现实主义更大的意义,是文艺创作最初的出发点。对此,《在人间》同样做出了它的回应。”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