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地坑院古民居的剪纸艺人向来宾展示她新创作的剪纸作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充分展现民间手工艺者的中国梦,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剪纸艺术的交流,推进传统剪纸艺术的保护和理论研究,5月24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河南省文联、三门峡市委和市人民政府主办,河南省民协、三门峡市文联、陕县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梦“大黄河·风情陕州”全国剪纸艺术大赛获奖作品展及颁奖仪式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地坑院景区举行,这标志着为期半年多的全国剪纸艺术大赛圆满落幕。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协会工作处处长苗宏,中国民协顾问、河南省民协主席夏挽群,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省民协秘书长程建军,三门峡市委副书记郭绍伟,陕县县委书记高永瑞等领导,以及出席全国剪纸艺术大赛培训暨动态论坛的专家学者、来自全国的剪纸艺术家、陕县及周边地区的剪纸艺人和剪纸爱好者上千人出席了颁奖仪式。仪式结束后,与会人员共同观看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大型文艺演出《陕县放歌》。
陕县古称陕州,位于黄河中游,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剪纸艺术源远流长。为更好地挖掘和弘扬黄河民俗文化,提高陕州剪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3年初,陕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举办全国性剪纸大赛的设想,邀请河南省民协领导和专家专程赴陕县张汴乡曲村、北营村、窑底村,对陕县地坑院民居进行实地考察,并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加大对陕州地坑院这一独特民居的保护和整修力度,为顺利承办全国剪纸大赛提供了独特展览场地。
陕州剪纸艺人以边剪边唱的方式进行创作
2013年11月,大赛正式启动。当年12月,陕县专门邀请民俗专家来陕县举办剪纸艺术培训班,对陕县及周边地区70余名剪纸艺人进行了理论及剪纸技艺方面的系统培训,提高了剪纸艺人的创作水平。全国各地的剪纸艺术家和剪纸爱好者也满怀激情,积极响应,围绕中国梦、大黄河、风情陕州以及美好家园、和谐社会、幸福生活等主题进行创作。截至3月31日,共收到来自北京、陕西、黑龙江、福建、广东、宁夏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89名剪纸艺术家和剪纸爱好者的剪纸作品1059幅。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审原则,经过中国民协委派的专家评审组的认真筛选和评审,最终评出金奖5名、银奖5名、铜奖10名、优秀奖100名、入展作品110名。同时,大赛还评出特别贡献奖1名、最佳创意奖3名、组织奖7名。(获奖名单详见本版)
本次大赛有五个特点。一是作者年龄跨度大,既有年过八旬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在校的小学生。最年长的是河北唐山的梁作舟先生,现年91岁,最年幼的是湖南的彭子昕小朋友,只有5岁。二是作者的职业面涵盖广,有工人、农民、教师、学生、机关干部,还有职业的剪纸艺术家。三是参评作品主题鲜明、风格多样,既有高度的艺术审美价值,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或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像一幅幅鲜活的民俗风情画。四是作品表现手法多样,有刻有剪,有撕有烫,不一而足。五是作品样式多,有单幅的,有几幅一组的,还有10多米的长卷,颇具震撼力,充分展现出了当今中国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反映出当代剪纸的最高水平,实现了地域文化和剪纸艺术的完美结合。
据悉,本次大赛出版了《中国梦“大黄河·风情陕州”全国剪纸大赛作品集》,收录了几百幅获奖作品。陕县书画剪纸摄影作品展,也在陕州地坑院景区同期举行。 (刘 未)
中国梦【大黄河·风情陕州】全国剪纸艺术大赛获奖名单
金奖(5名)
《文化娱乐 和谐社会》 董志华(浙江)
《陕县洞房剪纸》 任孟仓(河南)
《一件红棉袄》 张 杰(吉林)
《劳动人民的梦》 王春秀(山西)
《大河之南》 畅杨杨(河南)
银奖(5名)
《荷塘情韵》 包锦华(福建)
《陕北民俗》 李凤英、高 琴(陕西)
《印象白云鄂博矿山》 薛广明(内蒙古)
《再现嬷嬷人》 武开春、张 立(黑龙江)
《中国梦,黄河魂》 杨 毅(山西)
铜奖(10名)
《打树花》《贴窗花》 任志国(河北)
《苗家长桌宴》 许瑞芬(贵州)
《乡塬春曲》 李 滔(河南)
《传承·民俗记忆》 朱秀云(河南)
《华夏家风·厚德忠孝》 任鑫娜(河南)
《家和》 王奇峰(辽宁)
《幸福中国梦》 田 田(山东)
《新疆少数民族风情图》 董 伟(新疆)
《欢天喜地把戏看》 王温洪(浙江)
《家庭助廉》 武艳红(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