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文化遗产的活力,在当下,在未来!

时间:2014年06月2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一河一路”申遗成功,是一件文化盛事,但又不止于一件文化层面的盛事。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讲演时,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讲话时对丝绸之路精神的精辟阐释,深刻说明这一历史时空凝聚的绚烂文明结晶,对人类、对世界、对当下和未来的发展给予的重要启示和美好经验。在人类文明留下的如此伟大的文化遗产面前,我们的任务毋庸置疑,即是尽一切努力让她的精神薪火相传,让她在飞机、高铁代替驼铃、马队的21世纪,在新时代中国发展和世界进步的伟大时空创造和文明缔造进程中,激生更强大的活力,迸发更恢弘的创造。

  中国大运河向来被目为“文化运河”,而丝绸之路更被誉为“世界文化的大运河”。“一河一路”属于中国,但申遗成功,则又意味着完成了一次世界格局的确认。一条世界上古老而又最长的人工水道,一条世界上最伟大的贸易之路、对话之路、和平之路和发展之路。两大超大型线性文化遗产,将文化的流动与文明的互动,生动之极又典型之极地呈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呈现的意义不止于让我们回忆和品味于过去,而在于镜鉴和发展于今天,互利并共赢于未来。

  像是一种奇妙的呼应。就在“一河一路”申遗成功的前一天,李克强总理在出席希腊伊拉克利翁博物馆新馆开馆仪式时,向博物馆赠送了三星堆出土文物复制品。因三星堆文物造型独特的眼睛,而被中外媒体以“文明的对视”而津津乐道。这与“一河一路”在此后一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势必将为全世界人民长期瞩目,进而带动东西文明继续深入了解彼此、学习彼此、繁荣彼此,是如此的若合符节,共鸣共振。

  多样文明的互视、互重、互鉴、互融、互利,已经是当今世界人类文化生活的最常态。这一常态无时无刻不在猛烈刺激、生发、推动每一种文明的文化创造乃至当地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无论是三星堆文物引发的“文明对视”之关注,还是“一河一路”申遗成功激发的“文化互视”之深入,都彰显着文化遗产在今天的文明对话中该以怎样的方式活起来,迈出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某种意义上,“文明对视”即“文化互视”的本质,“文化互视”即“文明对视”的方式。互视促进自视,促进彼此在对方的凝视中自省自觉;互视牵引对话,成为彼此沟通学习借鉴融合的前提;互视促进开放,让彼此学会更多尊重和包容对方独特的文明思维、创造和审美;互视激发进步,让彼此在对照中汲取智慧和动力,补充自身,完善世界。

  因此,我们说,文化遗产的巨大活力,不是在昨天,而是在今天,在明天,在当下,在未来!(彭宽)

(编辑:李钊)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