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 军(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
3月10日至12日,我与数据库专家刘晔原教授及研究助理一行4人,赴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考察皮影戏手抄本留存及可调用情况,重点考察了百灵皮影剧团。
在河北、东北及内蒙,皮影戏这个古老戏种已流行100多年。清末,河北青龙县出现满杖子刘满班、白家店老赵家班、朴杖子老关家班等影班。民国时期,影班达200多个,演出的影目有百余种。其中艺术成就较高的艺人有李秀、金生武、李裕仁、白德昌、岗春和等。在众多艺人中,以李秀为最,曾在天津、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大城市演出,红遍东北,并被邀请到日本、朝鲜演出和灌制唱片。影人操控技术成就最高的是赵德奎,被誉为“箭杆王”。1998年6月“青龙皮影戏”被秦皇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秦皇岛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7岁的皮影艺人邵清手刻的皮影长卷局部 张 朔/摄
目前当地最著名的影班是百灵皮影剧团。该剧团成立于2003年2月,前身为青龙满族自治县皮影剧团,是青龙文化局主办的正规演出团体,2006年1月转为由现任团长杨明忠投资的个人独资企业,现全团共七人,平均年龄50岁,主要以保护传统皮影剧目为主。表演是实况形式现场演唱,文场用板、鼓、四胡伴唱,武场用钹、锣、唢呐等民俗乐器伴奏。能演出《五峰会》《杨家将》《三请樊梨花》《西游记》《猪八戒背媳妇》等几十个传统剧目和《鹤与龟》等现代戏。
杨明忠现为北京王府井工美大厦特聘皮影雕刻师。工美大厦杨子皮影专柜是百灵皮影剧团联系处。剧团主要在北京的各大学、饭店、公司等地演出,曾协助拍摄电影《功夫梦》《铸剑》《见龙卸甲》等皮影片段,参加了2007年香港回归10周年中国民间荟萃博览会展演等多个国内重大活动,赴韩国、日本、英国等国表演,促进了中国的民间文化走出去。
杨明忠是中国民协会员,他不仅会唱,会刻影,还致力于收集老皮影和皮影戏手抄唱本。2000年,他在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展卖皮影工艺品时,看见一个日本教授收购皮影手抄唱本。从中受到启示,从那时起杨明忠开始收藏老皮影和皮影戏手抄唱本。收藏的老皮影已部分用于建设中国滦州皮影博物馆。剧本主要收藏天津、河北、辽宁、内蒙、吉林、黑龙江等北方皮影流派的手抄唱本。
杨明忠是个有心人,他用了14年时间从农村皮影艺人手里搜集到皮影戏手抄本共4300余本,其中连台本剧目216部,传统单出剧目51个,现代皮影剧目41个,湖南皮影剧目37个。年代最早的是咸丰三年的,清末至民国的有560本,都是纯手抄本,保留了皮影的重要文字记载,是后人研究皮影艺术的详实资料。
皮影艺人杨明忠收藏的皮影影卷中年代最久远的《兴隆传》(抄誊于咸丰三年) 张 朔/摄
皮影戏手抄本收藏数量之大、质量之高令人咋舌,老皮影艺人的精湛表演也令人赞叹,但是当前皮影艺术处境的艰难和濒危状态更令人担忧。
一是传艺断代现象严重。据杨明忠介绍,百灵皮影剧团的两位老师傅均已过世,而他们的技艺却没有传承下来,令人惋惜。当前的皮影艺人大都在60岁以上,50至60岁之间的艺人已寥寥无几,50岁以下的更是凤毛麟角。作为剧团唯一的年轻人,杨明忠一直跟随师傅学习刻、拉、唱、耍各项技艺,努力把师傅的衣钵传承下来。
二是影班数量锐减,生存现状堪忧。据介绍,整个冀东地区皮影戏影班数量不超过30个,班底人数不超过百人。有的小班子一年只演一两个月,甚至几场,已经难寻早年若干个影班搭台对垒唱影的热闹盛况。而杨明忠自己的百灵皮影剧团多年来完全靠个人力量接洽演出,尽管他已在北京打拼多年,但收入也仅够维持运营。
三是皮影戏手抄唱本的搜集、整理、保护工作还远远不够。由于受清政府捉拿悬灯匪和“文革”的冲击,流传下来的手抄唱本弥足珍贵。藏于滦县皮影博物馆的400余册手抄本得到专家的认可,目前已全部录入口头文学数据库。现在杨明忠个人搜集的4300册也亟需第二期整理录入。据他介绍,民间仍有部分失传的剧目还没有搜集上来,但由于个人经济、精力有限,后续搜集工作极其艰难,难以为继。而同时,日本有关方面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搜集中国皮影手抄本,杨明忠2000年结识的日本教授落合守和目前已收藏1800本手抄本。眼见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大量流失,令人痛心。
皮影艺术是我国最早的影像艺术,也是河北地区重要的民间艺术,地方政府很重视其传承与保护,但是力不从心,亟需借助更大的力量和平台。当前,各地的戏曲均有成熟的保护规划,但作为纯民间艺术的皮影艺术,却没有一个成熟的组织来保护这个濒危的艺术剧种。希望国家和有关部门能采取措施,建立相关组织,保护这门最得中国文化虚实意韵之精髓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