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秋,中国《儒林外史》学会会长、中国关汉卿研究会副会长,第七、八、九、十连续4届全国政协委员。1960年自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教学。一方面致力于推进道德建设,2005年在全国政协首倡为仁义礼智信(五常)恢复名誉,提倡“新三伦五常”。另一方面致力于建设中华节日体系,2004年起就以全国政协提案建议: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放假,教师节改在孔子诞辰日。
牵牛织女星
唐代诗人杜牧有两句诗,道出了许多人相似的体验:“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当人们刚从溽暑中走出来,沐浴着第一阵凉风的时候,夏末秋初,瓜果上市了,夏收过了,心情愉快。人们童年时往往有这样的经历:坐在或是躺在星空底下,听大人或是同伴,讲天上的牛郎织女星。好浪漫哦,好有诗意哦,一辈子都不会忘却的意境。这就是七夕节来了。
七夕节是星节。人类的童年,夜里没有灯,看天上,繁星满天在眨着眼,给人一种朦胧神秘的感觉,对星星由心存敬畏、崇拜,而产生了许多传说。在耿耿银河的两岸,一边是牵牛星,也就是牛郎星,一边是织女星,古代先民长期把它们作为指向方位的星宿。为什么这两星要隔着银河相望?人们会发挥各种想象,神话、传说就出来了。牵牛和织女之间是什么关系?慢慢就想象成情侣的关系、夫妻的关系,故事就丰富起来了。
将七夕跟爱情联系上的是汉代。据说汉武帝的生日是七月初七。古代有一本《汉武故事》传说,汉武帝跟跨时空的仙后西王母相会五次,都是在七夕。汉朝宫廷里过七月七,“以五色缕相羁,谓之相连爱”(《西京杂记》)。可见七月七从汉朝开始就突出爱情主题。
到唐朝,白居易的《长恨歌》里有名句,“七月七夕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私语什么呢?“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明皇跟杨贵妃也是在七月七夕对星空盟誓。还是爱情主题。
牛郎织女情
也是从汉朝开始,七夕与天上的牵牛、织女星就挂上钩了。提到牵牛、织女星,《诗经》里就有,但是明确牛郎织女是爱情关系是在汉朝。古代中国关于牛郎织女相恋的传说非常丰富。牵牛星转变成凡人,织女星的身份是天帝之女,牛、女的关系从星辰的传说变成“人神相恋”的爱情传说了。天女跟人间的什么人相恋呢?不是汉武帝,不是有权有钱的人,而是很贫穷、很卑微的农民牛郎。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多种多样,但是有几个要素、有几个人物少不了。第一个人物是牛郎,在不同的传说版本里,故事不完全一样,但是他的性格、形象特点是一致的:忠厚、善良、勤劳。起先他与哥哥、嫂子没有分家,都在一起过,嫂子老想把牛郎排挤出去。有一种版本是这么说的:嫂子让他去放9头牛,回来时必须有10头牛。牛郎不争不辩,老老实实赶着9头牛,到了外面,也没地方住,也没地方遮风避雨,也没有吃的,挺可怜的。什么时候才有10头牛呢?有个老头告诉他,你到伏牛山里去,山里有一头老牛病得很厉害,你把它服侍好了,它跟你回家,你不就有10头牛了吗?牛郎就听老头的话,到山中果然找到一头病很重的老牛。老牛饿了,牛郎首先打了草,三天三夜喂它。老牛吃了三天草,有点力气了,就告诉牛郎,我的腿受伤了,这个伤没有别的办法治,你要采百种花的露水来给我洗,这样我的腿才能好。牛郎厚道、诚实就表现在这里,他真的天天一早就到山里去,采百种花上的露水,天天帮老牛洗伤口,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老牛病愈了,果真就跟着牛郎和另外九头牛一起回家了。回家后,老牛就成了牛郎的贴心指导。
第三个人物是天上的织女。她是天帝的小女儿。老牛看牛郎为人忠厚,就教牛郎,七月七,天上的仙女会在湖上洗澡,你可以去追求穿绿色衣裳的织女。牛郎听老牛的话就去追织女。织女果然也看中了牛郎的人品,就跟着他,做他的妻子。一个天上仙女,一个人间牛郎,地位悬殊,天上人间,结成姻缘,恩爱夫妻。不久生了一男一女,四口之家。光靠牛郎的耕种不足以养活一家四口,织女会织布,心灵手巧,织得特别好,加上从天上带来的蚕丝,可以织出五彩的云锦天衣。织女又从天上带来蚕,教附近的人养蚕织丝绸,大家共创好生活。虽然无权无势,但依靠自己的诚实劳动,一家人过得非常和谐温馨。这是典型的自然经济时代男耕女织的美满小家庭。
故事下半段,天帝发现自己的女儿嫁给那么一个贫困的牛郎,发怒了,派天兵天将要把织女抓回天上去。怎么办?牛郎没有办法。这时候老牛已经很老了,告诉牛郎,我很快要死了,你把我的牛皮披在身上,就可以上天追织女。果然天兵天将把织女抓走了,牛郎披上牛皮,挑了一个担子,前面男孩金哥,后面女孩玉姐,就上天去追织女。眼看要追上的时候,王母娘娘从头上拔一根金簪,一划,天上出现了银河,波涛滚滚,拦住了牛郎。织女已经在河东了,牛郎还在河西,一条大河横亘在中间把他们隔开了。
后来有说是天帝,有说是王母娘娘,发了善心,让他们一年的七夕相会一次。隔着银河怎么见面?没有桥怎么相会?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框架中,有喜鹊感动了,喜鹊很有自我牺牲精神,七夕都飞来银河两岸,首尾相衔接,用自己的身体搭成一座桥,就叫“鹊桥”。让牛郎织女踏着自己的身体在鹊桥上相会,这就成了“鹊桥会”。牛郎织女也成了鹊桥上的神仙“鹊桥仙”。据说七夕那天晚上,你在天空看不到鸟了,到哪儿去了?都到银河上搭鹊桥了。到了第二天大家发现,满天飞的喜鹊,头毛都秃了,羽翼都残了,就是它们以身做桥,不惜牺牲自己的羽翼,自己的容貌,成就天上人间美好的姻缘。这是人与环境和谐的一种想象。
牛郎织女两星宿,七夕银河相会,是非常美好的佳期。因此就把他们的相会叫“星期”。七夕节也叫做星期(如王勃《七夕赋》“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这么一个美好的故事,很有诗意,很浪漫。可以说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有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也是很有诗意的节日。古代写传统节日的诗歌很多,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是过年(春节),有人统计过,古代诗歌里写七夕的超过写过年的。牛郎织女美好的传说,引发了诗人的诗情,写了很多好诗。
《鹊桥仙》主题曲
七夕诗词中,最有名的叫《鹊桥仙》,古代的词都有词牌。词牌最早往往跟它的内容是有关系的,后来就成了单独的词牌,不一定跟原始的内容相关联了。《鹊桥仙》这个词牌最早就是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得名的。鹊桥仙的词牌里,影响最大的就是北宋时秦观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头句字面上是写纤美的彩云在“弄巧”变幻着巧妙的图案,暗寓着赞美织女的巧手能巧织云锦天衣。“纤”与“巧”相应,既准确地抓住织女善“织”的“巧”的特征,又为全词二“仙”的相会布下浪漫的背景和氛围。
飞星就是天上的流星,闪烁的流星时不时划破天空急驰而过,是在为他俩传递离愁别恨呢,还是在为他俩暗渡银汉迢迢相会探马先报?是呀,离别经年,有此一会,便点燃了希望,凝聚起情思。浓情蜜意相聚于金风玉露的良宵,一次欢聚,便胜过人间无数!
搭“鹊桥”的喜鹊作些牺牲是值得的,你看那牛、女二仙佳期难得,恍如梦境,柔情似水,百般缱绻,他们怎忍顾鹊桥而言归?是的,“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是诗词常见的境界,但秦观在这里却“化臭腐为神奇”(《蓼园词选》语),他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真是空谷足音,道出了千古爱情的真谛。真挚久长的爱情并不一定要朝朝暮暮厮守不离,作为高级的精神存在它是可以超越时空的。这两句与上片末两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前后辉映,赞美了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带有理想色彩,集中表现了一种积极的、健康的爱情观,在当时具有超前性,在今天仍具有生命力,说它是爱情的千古绝唱亦不为过,很可以荐为七夕情侣节的节歌。
情品显人品
人类的异性之间的性爱,本来是基于性的差别和吸引而发生的情感,但人类在创造文明和文化时,把自己的精神生活大大提高了,丰富了,升华了,把原本简单的性爱升华为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人类的情爱。这就从动物性升华为人性。这是第一层升华。
爱情是心灵的契合,灵魂碰撞的火焰,是人类精神园圃的鲜花。这就进入第二层升华,从物质的追求升华为精神的追求,升华成一种很美丽的精神现象。这种现象不仅超越了一般的性爱,而且升华成一种很崇高的很圣洁的感情。对于高尚爱情的追求和表现,实际上已成为人类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精神追求。纯洁的爱情,高尚的爱情是可以穿越时空的,海誓山盟,企望超越时间和地点的局限,而具有永久的魅力。
一个人人品的高低,往往可以从情爱中表现出来,所以中外古今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往往都是通过爱情生活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格,许多世界文学名著常通过爱情来写人物,因为爱情是窥探灵魂的门户,测量品格的标杆,可以把心灵深处最隐秘的纹理彰显出来。对于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品格的忠诚、贞纯、崇高,与爱情的真诚、坚贞、高尚,总是相通相融的。一味追求实利实欲的人难于忠贞不渝,凉薄浮浅的人难有深刻的爱。林黛玉的痛彻心扉源于纯真,奥赛罗的雷霆万钧源于崇高,他们都是有真性情的人,忠实于爱情的人。
牛郎织女的情感世界,反映了我们古代的一种,在当时是很超前的,在现在也是有生命力的爱情观,他们这样久长的爱情,超过那种低俗的,光是考虑物质,考虑欲望的那种爱情。从古到今,有一些两性关系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上,或者是一种单纯的性欲望,或者是一种物质的欲望,通过婚姻来求得物质享受上的满足。牛郎织女的爱情不是这样的。织女是天上的公主,按照世俗的眼光她该嫁个有权位钱财的高官,可她却偏偏下嫁给牛郎,她是把人的品质放在第一位,看中牛郎这种忠厚、诚恳、勤劳的人,所以她宁可抛弃天庭的优越生活,反抗天帝的命令,下嫁人间,住进牛郎的茅草房,满足于很朴实的、平民的生活。牛郎对自己的妻子,是一心一意的,诚心诚意地呵护着她。这样一种理想,是主张当事人自己做主,反对封建势力的干涉。而恋爱的标准,婚姻的价值取向,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的追求,不看重权势和金钱,而注重人品的优劣,这都是很先进的爱情观。在中国古代的爱情故事里,不管是诗歌、小说、还是戏剧里,都是批判嫌贫爱富,反对以势利为标准,都是追求人格、品行的完善。
叠加为中华情侣节
牛郎织女的婚恋观,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婚恋观的传统,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为什么能够两千多年传颂不泯,七夕节为什么能够两千多年延续不湮,虽然中间经过排斥,甚至批判,但是仍然根脉不绝。白居易的《七夕》诗说得好,“银汉秋期万古同”。银汉就是银河,秋期就是秋天的相期相会,就是七夕。万古同,不仅是到现在的两千多年,以后万古都会相同,万古都会传下去。因为这种婚恋观、爱情理想是健康的、积极的,符合人类的精神生活需要的,是可以融入以后的时代的,跟以后时代的爱情观可以相融相通的。这样一个节日,以牛郎织女做自己的形象代表,可以说牛郎织女是我们东方的爱神。不仅在我中华“银汉秋期万古同”,而且还要把它介绍给世界,争取“银汉秋期万方同”。
我们的情侣节要讲究精神,要讲究文化。七夕节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有遍及神州的民俗基础,有牛郎织女的忠贞形象和优美故事,有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理应成为中华民族的情侣节。
2010年国家七部委《关于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方案》指出:七夕的主题应突出“爱情忠贞”。
好极了!“爱情忠贞”,这不是情侣节是什么?
爱情是永恒的题目,情侣夫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伦关系之一。以牛郎织女为形象代表的七夕情侣节,不是单属未婚情侣,而且涵盖各个年龄段的夫妻情侣。七夕婚恋观强调的是婚姻自主而非屈从外力,看重的是人格人品而非权势财富,赞扬的是忠诚坚贞而非轻薄浮浪,追求的是精神高尚而非一时情欲,赞赏的是勤劳持家而非好逸浮华。这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一种表现,而且与时代精神相融通,是现代人应当继承发扬的,是有利于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抵拒不良风气影响的。在建设和谐文化体系的今天,我们应当从传统七夕节所固有的文化蕴含中,提升出积极健康的婚恋观,作为中华情侣节的精神,并创造出适合今日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的节庆方式,把传统和时尚融通起来,年复一年地发展出为广大群众所喜欢的七夕中华情侣节。
2003年春,我向中央有关领导当面建议,我们何必热衷于西方的情人节呢?七夕节是我们自己两千多年的情人节。领导当时就表示赞许,而且说最好不叫情人节,因为我们中国人对“情人”有不同的解读,是不是可以叫“情侣节”。我觉得很有道理,所以我后来写文章,都说七夕是中华情侣节。
许多地方,在七夕的时候,都开展情侣节的活动,有的地方叫爱情节,意思也差不多。根据我们的理念,情侣它不仅是未婚的男女,情侣覆盖面很广,覆盖到各个年龄段,因为爱情结合在一起的都是情侣。牛郎织女本身就是已婚的夫妻,还有子女。石家庄中华情侣节开展好几届了,它不仅是给年轻夫妻、未婚男女颁奖,而且给金婚的、银婚的情侣代表颁奖,这符合我们中华情侣节的传统和内涵。
许多地方情侣节搞得非常热闹,既有传统内容,又有现代色彩。有一些地方,包括台湾有一些地方,自己地方如果有一座现成的桥,在七夕节前,就把这座桥装点成鹊桥,让青年男女走鹊桥,老年夫妻也可以相携走鹊桥。我记得2006年七夕,香港的凤凰卫视请我做七夕节的节目,我说今天晚上福建的武夷山有770对情侣踏上鹊桥,我觉得在武夷山那个地方770对已经很多了。第二天我一看信息,不是770对,是7700对,这么大规模!上海开着专机飞去。这说明我们七夕传统没有断,在群众中有深厚基础,而且也适合当代人的需要。我们现在有很多地方开展七夕节活动,都挖掘本地的跟七夕节有关的文化资源,比如河北邢台有天河山,有一些牛郎织女的传说,当地把这些资源开发出来,开展七夕活动。沂蒙山区也有牛郎屋呀,织女湖呀,等等,他们也开展活动。我的家乡福州有棵一千多年的大榕树,情侣们写了盟誓祈愿卡挂在树上。湖北的孝感,是董永的故乡,董永跟七仙女也是天上人间,跟牛郎织女是姐妹篇,也可以开展。有的地方举办情歌演唱会,有的地方上演直接表现牛郎织女的《天河配》、《牛郎织女》、《鹊桥会》等戏曲。东西南北中各个方面都在把七夕作为中华情侣节来开展活动。这是七夕节从古到今的主题。
丰富多彩的节俗
多以爱情为内核
七夕的内容很丰富,古代以“乞巧”之节俗最盛,故又名乞巧节。乞巧的偶像就是织女。从外显层面看,是女性祈求织女护佑自己,也能够像她那么心灵手巧。从内核看、从源头看,乞巧的最终目的是乞求爱情和美满婚姻。从《西京杂记》、敦煌诗词《乞巧》,到六朝和唐代写七夕穿针的诗歌,多写爱情活动和祈爱之情。古代社会的女性的巧,首先很重要表现在会做女工,古代叫女红,那时讲四种女德,四德之一就是女红。会做针线活,会绣花,会替丈夫绣衣服,会替将来的子女绣鞋面。这是女子手巧很重要的表现,乞巧成为女性(主要是未婚女子)在七夕节的一种祈求,其深层意蕴是准备好自己,以觅得如意郎君。有各种各样的乞巧方式,就说穿针吧,有穿一孔的针,穿两孔的针,有的要穿七孔的针,看谁穿得好,穿得快,穿得准,这是比巧。有的还要预测自己是不是得到巧了,如在杯子里装水,把针浮在水面上,看月光底下针的影子呈什么形状,就来卜算一下是不是能得巧,能有美好的婚姻前程。
还流行以蜘蛛的网丝卜巧。七夕时瓜果上市了,把瓜果摆在露天,如果第二天早上,上面有蜘蛛吐的网丝,那就得巧了。蜘蛛在古诗文中有象征意义,网丝的“丝”谐音相思的“思”,蜘蛛是受天意影响的,得蛛网之丝象征着可得爱情之思。
过去自然经济,特别是在农村,特别是姑娘们,很流行七夕夜深人静的时候,在豆棚瓜架底下,偷偷地听天上织女跟牛郎的窃窃私语,如果听到,那么自己的爱情、终身的姻缘也会很美好的。这都是很具神秘色彩、浪漫色彩的一种祈巧、祈婚姻美满、祈福的活动。这些活动比较适合农村。对于城市的环境,城市的那些白领,好像就没有这种环境和条件。乞巧的许多活动不一定适合今天的生活,而七夕节的爱情主题,是可以千秋万代传下去的。只要有人类就有爱情。银汉秋期万古传,七夕这个主题可以万古传下去。通过这个中华情侣节,发扬我们传统的健康的婚恋观,能够对当今社会上一些不良的婚恋观,起到矫治的作用。这个节日,应该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