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60周年历史文物展侧记
当年二军某部队进驻疏勒县草湖,人拉木犁开荒
大生产时期军垦战士穿过的满布补丁的军大衣(1950年)年农八师122团王德明捐
新疆石河子市广场上树立着一座“军垦第一犁”的地标性雕塑,当它出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厅时,还是让很多人看到了当年第一代军垦人在荒原上拉动犁铧的身影,它不仅是几代兵团人永恒的记忆,更是兵团精神的见证。近日,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中国梦 军垦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60周年历史文物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刚刚结束。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在开幕式致辞中说:“举办兵团所走过60年光辉历程的展览,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盛事。”展览从战略决策、长期建疆、团结稳疆、安边固疆、展望未来5个部分、9个单元、24组200多幅摄影作品和160余件历史文物,全方位展现了兵团“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千万里、屯垦在天山”的光辉历程,再现了兵团艰苦创业、屯垦戍边、维护民族团结、维护新疆稳定、造福新疆各族人民的光辉业绩。展览系统地记述了中国两千多年的西域屯垦史,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祖国西部屯垦戍边的独特创造和各族人民维护国家最高利益的价值追求,展示了新疆各族人民心系祖国、抵御外敌、反对分裂、共同建设新疆、保卫边疆的坚定信念。
边疆稳固需要兵团人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陆地边境线5600公里,与8个国家接壤,是中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茫茫边境线,谁来把守?边境的安稳,谁来守护?“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的兵团人,攻不破的边防线,摧不垮的军垦魂。”几代兵团人肩负着安边固疆的历史使命,戍守在祖国的西北边陲,发挥着铜墙铁壁的作用,成为永不移动的界碑。
现如今,兵团在天山南北建起了大批团场、企业和城镇,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和绿洲文明。目前,兵团总人口已达到270万人,占据新疆总人口的1/8,下辖14个师、7个市、176个团场、2000多个连队和近4000个工交建商企业,以及一大批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兵团党委书记、政委车俊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在兵团成立60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和兵团,要求兵团真正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这对兵团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边境线上,兵团民兵与国防战士并肩巡逻,而在北塔山、阿拉山口等地也常见兵团民兵骑马或骑摩托车巡逻的身影。在桑德克哨所值守的马军武、张正美承担着护边、守水、护林任务。马军武说,他一生只干一件事,就是为祖国守边疆。20多年来,他们夫妻二人巡边里程达30余万公里,磨破400多双胶鞋,穿坏40多套便服和迷彩服,记录边情值班记事本20余本。像他们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也许他们只是茫茫大漠中的一个点,但更多的他们却连成了线、连成了面,世世代代扎根在边疆。新时期,兵团坚持打造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戍边队伍,将继承弘扬老一辈兵团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始终清醒认识新疆反分裂斗争的严峻复杂形势,发挥兵团维稳戍边特殊作用。
大辫子和女汉子
无论是军垦时用过的农具、补了又补的军大衣、铁茶缸、方糖纸、手风琴等实物还是在荒野、沙漠戈壁上剿匪,战士们风餐露宿在青石板上烙大饼的图景,都让人感慨那段艰难的岁月。从剿匪、土改,到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再到兴办教育、进行现代化建设,这一幅幅画面,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奋斗的新疆、进步的新疆。1960年至1973年,著名诗人艾青携家眷在石河子落户。十余年间,他创作了大量富有活力、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展览集中呈现了艾青写的反映军垦战士开发祖国西北边疆的部分文学作品的原始手稿。
展柜中的一条浓密的黑色大辫子引起了观者的注意,人们只想到了这是一个女人的头发,却没想到这是女战士吴素梅在运石块过程中剪下用来充当绳子的辫子。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从湖南、山东、甘肃等地招募了大批女兵进疆,在大生产水利建设的第一线,很多女战士和男同志一样挖土方、扛石头、运沙土,绝对是人们现在所说的女汉子。
兵团成立以来,每年都组织医疗队深入农村、牧区开展巡回医疗,为各族群众送医送药、防病治病,帮助地方培训医护人员,并上门为群众进行诊治。20世纪70年代起,上海支边青年李梦桃在兵团第六师北塔山牧场乌拉斯台牧业二队当医生。为团场职工和牧民看病30多年来,他走遍了北塔山的千家万户和牧区的每座毡房,受到当地各族群众的爱戴,被誉为“哈萨克人民的好儿子”。展览展出了李梦桃用过的药箱,同时展出的还有兵团第九师一六一团医生梅莲用过的出诊包和针灸盒,她长期为各族职工、群众送医送药,被各族群众亲切地称为“巴尔鲁克山的白衣天使”。同时,60年来,兵团人还怀着对屯垦戍边事业的忠诚与热爱,创作了许多反映兵团建设、发展历程和生产生活的油画、国画、水彩画等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