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山花开在山深处 广场歌舞舞田东

时间:2014年10月2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白旭旻

山花开在山深处 广场歌舞舞田东

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广场歌舞评选侧记

  9月22日至25日,由中国民协、广西文联联合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广场歌舞评选活动在“中国民间文艺之乡”广西百色田东县隆重举行,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副主席韦苏文,副秘书长周燕屏出席开幕式。

  这次活动评奖与展演相结合,中国民协将来自西藏、新疆、陕西、四川、安徽、云南、广东等全国15个省份的16支民间艺术团近500名民间艺术家带到田东。欢快锅庄、羊皮鼓舞、老虎笙、巴当舞、卫拉特神韵、金锣舞等参评节目,田东民间文艺瑰宝嘹歌、侬歌、师公戏、唐皇等展演节目,共同构成一台斑斓多彩、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盛宴,田东数十万群众尽享民间广场歌舞的风采。

  不到现场,很难体会广场歌舞所带来的震憾,更难体会民间歌舞的魅力。当音乐奏响,锣鼓敲响,你能够看到这些来自乡土的舞者充满热情的目光,那目光闪烁如星辰,光洁神圣。这时心灵在舞动,热血在激昂。很多时候,这舞步是先民的节奏,这歌声是来自远古的回声。

  《老虎笙》是云南彝族传统舞蹈,以单面羊皮扁鼓为主要伴奏乐器,具有原始舞蹈的特点。彝族崇虎、敬虎,自称“虎族”。云南楚雄双柏彝族虎笙舞是彝族虎图腾的“活史料”,既是祭祀性舞蹈,又是自娱自乐的形式,文化价值极高。

  《嘞呜》起源于贵州册亨县威旁乡大赛村,是布依族原始形态的群体舞,表现原始社会布依族群体围猎、追逐的情景,一舞一蹈间再现了布依族先民们的群体游猎生活,这一传承成为当今布依儿女欢度节日,尤其是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

  《跳动的火焰》是新疆阿瓦提县民间刀郎歌舞团根据刀郎麦西来甫改编的民族民间歌舞,也称为“刀郎之火”,由多人同台表演,舞者动作舒展柔美,铿锵有力,表现了刀郎人欢快、热烈的性格和火一样的激情,舞蹈特色浓郁,极具感染力。

  来自陕西的《羊皮鼓舞》道具原为祭祀的“法器”,现在的“羊皮鼓舞”已演绎为羌族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表现了羌族祭祀的场景,表达了羌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和祈祷,充满粗犷神秘的特色,使人过目难忘。

  《鹰雄相斗竞风流》是广东湛江雷州半岛乃至广东全省传承的民间动物舞蹈,以模仿“鹰”与传说的猛兽“雄”的形态而成,三只鹰分别腹顶五米长的木杆冲天而上,展翅盘旋,灵猴逗趣、恶雄威猛,生动逼真,惊险新奇。相传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表演套路丰富、技艺高超,集戏剧故事、舞蹈程式和武术气功于一体,其民族性、地域性、艺术性对研究岭南民俗民间舞蹈具有重要价值,是活态遗存的舞蹈文化珍品。

  《巴当舞》是汉族群众口唱古羌语、手摇“巴当鼓”列队踏步而进行的一种舞蹈,源自古羌族的“祭山会”,是最原始、最尊贵的礼仪。巴当舞是当地民族发展、演变的活化石。巴当舞中所用的“巴当”是社鼓的一种,早于堂鼓、悬鼓、腰鼓、扇面鼓,古时称之为“雷鼗”,俗称“拨浪鼓”或“长柄摇鼓”,是原始社会先民们模仿声形音像而创造的一种乐器。

  《老擓噶妈闹花灯》是河北滦州反串地秧歌的表演形式,以传统地秧歌为主,反映了从6岁儿童到73岁老人齐扭地秧歌闹花灯的诙谐场面。此次参赛的铁牡丹农民秧歌队师承北派秧歌宗师伦宝善,风趣生动,极具特色。

  四川古蔺花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俗称“扭扭灯”,是自唐朝以来盛行于古蔺县境内的一种民间歌舞,其表现“要逗要笑、要拽要闹、要唱要跳”的旨趣,具有一套传统的表演程式。参评作品《古蔺花灯——逗幺妹》通过改编古蔺花灯衍生出新的形式,以原生态舞蹈表现了山区男女间纯朴的爱情。

  《卫拉特神韵》是在蒙古族传统舞蹈萨吾尔登的基础上编创而成的。萨吾尔登是阿拉善卫拉特蒙古族传统的民间舞蹈,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萨吾尔登”是蒙古语,意思是“大家一起跳起来,舞起来,甩起来”。萨吾尔登用蒙古族乐器“陶布秀尔”伴奏,以舞者的肩、臂、手腕、脚步为主要舞点,不停变换舞姿,是蒙古族传统舞蹈与生活习俗的完美结合,是音乐与肢体语言的完美结合。

  《黄姚跳鼓》流传在广西贺州市昭平县黄姚、樟木林、凤凰及相邻的平桂区公会等乡镇的客家地区,是在新春农历正月十五客家人三王爷出游时表演的民间舞蹈。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有三王庙的地方,必有客家人。在客家人的精神世界里,一条扁担走天涯,世世代代靠的是三王爷的保佑。三山国王通常被认为是客家移民特有的守护神。

  《金锣舞》是广西田东县作登瑶族乡独有的一种民间舞蹈。源于当地瑶族群众为纪念他们的祖先和拜谢山神爷的恩赐,旧时用于酬神、祭祀、驱邪等活动,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金锣舞逐渐演变为瑶山庆丰年贺新春的主要祭祀舞蹈。舞者且歌且舞,有时会用唢呐伴奏。金锣舞已成为百色田东独具风格的民间民俗游艺活动项目。

  《欢快锅庄》是广为人知的舞蹈艺术形式,藏族同胞每逢过年过节,都要唱歌跳舞。藏北各地每年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亚吉”节,即俗称的赛马节。在节日活动中,藏族群众白天跑马射箭,晚上点燃火把,通宵达旦跳锅庄。当舞蹈的速度逐渐加快后,所有舞者用节奏鲜明的全脚掌重步落地跳跃,气氛热烈欢快。

  湖南张家界土家族《大庸阳戏》语言通俗,生活气息浓郁,唱腔由正调和小调两部分组成,最大的不同就是真假嗓结合,前半句用本嗓,后半句高八度上去,称之为“金线吊葫芦”,全国唯独张家界的阳戏是这样唱的。大庸阳戏中“金线吊葫芦”的特殊唱腔,是土家人将大山号子与戏剧结合的产物,被专家誉为“三湘一绝,五溪奇葩”,能与黄梅戏媲美。

  《一支秧歌一趟秧》是根据安徽巢湖原生态民歌整理而成的一首秧歌,代表了巢湖民歌的重要特色。此节目展现了巢湖之畔插秧时节的民俗氛围,表现了在乡民胸中涌动的无限激情和对未来幸福的憧憬。

  《迎春牛》是根据福建永定传统民俗活动“抢春牛”编创的,反映农耕文明时代客家人对劳动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尊重,对耕牛的崇拜和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祈求。

  《加鼓通》流传于山东省平阴县境内,源于古代祈雨活动。相传明朝某年,平阴境内连年大旱,土地龟裂,庄稼焦枯,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当地县令心急如焚,寝食难安,决心舍身为民祈雨。为表达对上苍的一片赤诚,县令赤着双脚踩在烧红的鏊子上,祈拜上天,祈求苍天普降甘霖,以救苍生。此舞艺术地再现了当时县令踩鏊子祈雨的生动情景。

  来自全国各地的舞者不会忘记田东,田东出色的组织工作给参评的民间艺术家和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还能感受到田东上下对民间文艺、对乡土文化的深情挚爱,对民族文化根系的悉心呵护。

  田东人民有理由在多年之后仍会记得2014年的9月,在这里数百名民间舞者用舞步书写下鲜活的激情。其实那已经不仅仅是舞蹈,那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命,是生命的颂歌,是生活的礼赞。

(编辑:王渝)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