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在为曲艺传播带来无限便利和丰厚素材的同时,也滋生了创作上的懒惰和妥协,对此业界专家认为——
网络时代,曲艺人既要放下身段又要理直气壮
“单从相声来说,很多次到全国各地演出时,记者经常会问我,到他们这里演出适应吗?观众对你表演的内容清楚明白吗?10年前我的回答确实底气不足,但是现在,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出三个字——没问题。”记者近日在一场下基层演出中,与相声表演艺术家李伟建谈起相关话题时,他的回答有些出乎包括记者在内的很多人的意料。而对于这种变化,李伟建认为,正是源自互联网为相声艺术传播带来的便利。
曾有人说,一部文化艺术的发展流变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传播史。曲艺艺术尤为如此。从撂地摊、茶馆书社到都市剧院舞台,从广播电视到今天的互联网,可以说,曲艺艺术始终伴随着时代传播方式和传播介质的改变而在题材、体裁、演出形式、表演技巧、雅俗程度等方面有所扬弃,有所变化。从撂地摊走进都市剧院的舞台,让曲艺艺术从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登上了大雅之堂,并从此告别所谓的“下三流”行列;与广播电视“联姻”让曲艺艺术不再局限于某个区域的小众娱乐;互联网时代更让曲艺艺术超越时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实现全世界传播不再是问题”
“全世界无障碍!”李伟建对记者说:“不仅国内如此,即便是出国演出我也有同样的感受。”李伟建认为,曲艺作为地域性很强的说唱艺术,其传播的最大障碍在于语言。广播虽然能让更大范围的人欣赏曲艺,但语言上的障碍依旧存在;电视尽管可以通过字幕来解决语言上的障碍,但又受播出时段和时长限制。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有效避免了这些障碍,而且让曲艺观赏从此进入一个更加个体化、自由化的时代,同时也让更多地方曲种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比如说,东北二人转的红火,主要得益于东北方言在网络上的流传和流行。
“互联网不仅为曲艺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也为曲艺创作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素材。”中国曲协副主席、著名曲艺作者崔凯表示,随着网络文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网络段子和视频在网上流传,这些段子和视频从来不缺鲜活性、机智性、幽默性乃至讽刺性,这都符合曲艺艺术特征,都可以成为曲艺创作可资利用的素材。崔凯还谈到,早些年,由于娱乐方式多样,曲艺的观众一度被压缩到中老年群体,以至于“曲艺如何就青年”的呼声此起彼伏。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文艺的兴起,越来越多具有曲艺特征的段子和视频迅速广泛传播,成千上万的点击率可以在一夜之间产生,这是以往曲艺艺术在茶社剧场中传播所不可比拟的。不少青年人,作为互联网世界的主力军,就是由此走近曲艺,并喜欢上曲艺的。
“网络时代更要坚持原创”
“越是互联网时代越要淡定,越要有精品意识,越要讲究原创性。”中国曲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认为,互联网虽然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素材,但与此同时也导致一些曲艺创作者过于懒惰,总觉得量够了就不用提炼加工提高了。这不是互联网的原罪,而是曲艺人自身的问题。他还表示,网络时代曲艺人在法律上要有维权意识,在质量上要有诚信意识,在创作表演上要有原创意识。互联网时代看上去到处都是机会,但对于曲艺人来说不应以量取胜,不应以经常露脸取胜,而是要静下心来深耕细作,以精品取胜。与此同时,还要维护好行业伦理,也就是说,在关注演员的同时,更要重视创作者、伴奏者的作用和价值。
崔凯则认为,过去曲艺创作讲究深入生活获取素材,然后进行提炼加工排练。网络段子固然丰富,拿来也很容易,但大多数网络段子是快餐式的,大家看看一笑了之,很难出现真正的精品。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指的就是对生活中的素材大量摄取,然后再进行提炼加工,而不是简单地把素材进行堆砌。
专家们还表示,网络时代既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互联网就是曲艺艺术不可回避的一个现代平台,所以曲艺人要学会适应和利用网络,敢于放下身段,不能把这门艺术仅仅局限在舞台上,还要为网络受众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内容。与此同时,面对日益强势的网络,曲艺人要理直气壮地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坚持自己的特点和本色,处理好艺术本体和媒介之间的关系,利用技术媒介去传播和彰显艺术,而不要让技术遮蔽了艺术。
“互联网不是传统剧场的敌人”
前些年,让相声从电视回归剧场的呼声很高,一方面是由于各类相声小剧场的走红,更重要的一点则在于电视媒体的商业化属性导致相声越来越碎片化,再加上受到“上电视可以一夜成名”的不良思维的影响,相声的创作和表演变得越来越浮躁。如今进入互联网时代,观众欣赏曲艺的渠道更加便利、成本更低,演员一夜成名的几率更大,对曲艺传统剧场的演出是否会产生更大的冲击呢?
“其实,互联网与传统剧场演出之间并没有天然的矛盾,相反,有时候互联网会成为演员在剧场火爆的基础。”崔凯表示,过去我们在认识上有一个误区,相声小品在电视上播出之后,再到剧场演出效果就会大大削减,但网络上却不是这样。就拿苗阜和王声来说,他们最近在相声大赛和演出中表演的是在网络上点击率最高的作品,到了剧场依然很火爆。因为网络首先让他们赚得了大量人气,提高了知名度,在剧场火爆也就不足为奇了。再加上曲艺作品表演讲究“一遍拆洗一遍新”,根据不同场合和观众,每次演出都有新的创作在里面,所以网络绝不是剧场演出的敌人。
“在剧场、茶馆现场观赏曲艺是一种永远不可替代的体验和审美方式,乃至生活方式。人从本质上是惧怕孤独、喜欢热闹的,所以在剧场茶馆欣赏曲艺,不仅仅是在听曲艺,而是一种带有附加值的心灵需求。走进剧场是一种集体化生活,畅游互联网则是一种个体性生活,所以通过互联网欣赏曲艺和在剧场欣赏曲艺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两者之间没有天然的矛盾。”吴文科说,“互联网是一个窗口、一个通道,剧场演出则是磨刀石,是滋润演员的阳光土壤。剧场是一个自然空间,网络则是虚拟空间;自然空间让演员成长,虚拟空间让演员成就。如果在自然空间没有成长好,虚拟空间就发不了光,发不了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