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乡村实践
——民间文艺专家走进云南腾冲
中国民协考察组在江东银杏村深入基层 白旭旻 摄
在腾跃镇副镇长樊艳丽的陪同下,考察组冒雨走访古民居 白旭旻 摄
为了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倡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将“中国古村落立档调查”项目切切实实地向前推进,中国民协联合云南省民协,组织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厦门大学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奔赴云南腾冲,对滇西传统民居典型聚落进行了专题性的考察调研。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和副主席潘鲁生亲任领队,对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的和顺镇水碓村、大庄社区、十字路社区,腾越镇热海社区下绮罗、董官村,固东镇江东银杏村等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方法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与探讨。当考察团队与村镇主管干部、村里居民座谈交流、促膝交谈时,当罗杨书记拿起针线与百姓一道体验绒绣手工艺时,让我们对腾冲独特的历史地貌、村落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更与腾冲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有了深切沟通。正如清华大学李秋香教授所说:“边城腾冲,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这里的汉人接收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文化,这里的建筑在空间格局、建筑形制上表现出了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缅甸文化的融合,以前的关注度不够,这次收获很大。”
民族属性是从遥远的历史深处流淌而出,深刻沉淀于民族的血液之中。没有民族特性,就没有民族文化。考察组首先来到下绮罗的文昌宫,这是一组极具地域风格的始建于明代的乡土建筑,这里是“文治光昌”的象征,彰显着腾冲人“儒、商、耕、读”并重的传统。潘鲁生副主席一边用相机不停记录,一边对腾越镇副镇长樊艳丽嘱咐道:“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保护,就需要国家级的专家来进行科学指导。整修是必须的,但是一定要更多地留住历史的印记和遗存,让后来人在这里可以清晰看到历史流变的脉络,体会古人的智慧与才情……”在董官村,考察队走访了董信臣、董南轩等乡贤故居,这里民居的建筑形制保留较为完好,充分体现了腾冲的历史文化。董南轩的孙子在讲解中说道:“腾冲人讲求道德传家,作为一家主房核心空间的家堂,是主人刻意布置和装饰的重点。上面供奉的天、地、君(国)、亲、师和灶君、土地神,是让家人时时不忘‘举头三尺有神明’,积德行善,尊师重教,忠孝传家;供奉先祖灵位,是要不忘祖德宗功。进入这里的家家户户,常常是一看家堂,就知道这家人祖籍何处,修养如何。”一路上,专家们走过田间地头,穿过街头巷尾,在下绮罗的老虎巷有了让人惊喜的发现。这个门牌号为“热海社区水映小区111”的深宅大院默默藏身于小巷最深处,大门紧锁。据介绍,这大户人家的后人现都旅居海外,平时鲜有人住。大家驻足于这豪华至极、装饰繁缛的门楼前,深深被它吸引,门楼综合了木雕、砖雕、石雕、彩绘、墨绘等多种民间工艺与不可胜数的民间纹样与吉祥符号,集中体现了民间智慧和杰出创造力,展示了该户主人的雄厚财力、文化品味、精神诉求。专家们认为其运用的传统符号和文化元素的丰富性,堪比一本活化的乡土建筑艺术教科书。走在凄冷的冬雨中,我们还发现这里处处散落着大小不一、建盖时间不同的洗衣亭,因地制宜,造型古朴,是乡间邻里环保实用、和谐相处、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公共建筑之一。
位于固东镇江东社区银杏村的核心区陈家寨,依托老祖宗留下的大片银杏林,全村村民探索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新模式,迈出建设“全国生态文明村”、“中国银杏第一村”的步伐。村支书陈安忠说,村里正实施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农家旅馆改造提升、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家居风貌改造工程、古村名木保护和四清四改两拆六大工程,并依托专业机构制定了《旅游修建性详细规划》及《乡村旅游总体规划》。潘鲁生在与村镇干部交谈时说:“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上,银杏村很有潜力并发展得不错。对于村落生态旅游来说,传统就是财富,古朴就是资源。如果古已有之的文化遗存和生态资源没有保护住,把村落打造得过于现代化、标准化、程式化就不好了。现代与传统要相对协调,要严格规划。维持住村子的本真性,要避免‘千村一面’和‘整齐划一’。村里要有自己的工匠队伍,按照传统营造法式和修建方法,修旧如旧。”提及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这个沉重话题,李秋香说,希望这个重要的课题能够得到社会更多方面的关注与投入。首先要通过加强宣传和培训的方式,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地方政府和广大村民开始有了保护的意识,但不知保护要义何在,要避免“建设性破坏”;其二要逐步完善监管机制,让保护措施与资金得到更为充分和严格地执行和落实;其三要让百姓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中受益,只有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才能让传统村落的保护落到实处,活态发展才是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