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社火评奖活动启幕

时间:2015年03月1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逛千年庙会 赏中原民俗 感春节文化

——中国民协举办第七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建文宣布第十二届“山花奖”社火大赛开幕

   “又见太行飞翠柳,又见淇水漾碧波;风到鹤城鸣筝鼓,春归黎阳舞社火。”3月2日晚,大型文艺演出《黎阳欢歌》在河南省鹤壁市艺术中心歌剧院拉开了第七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的帷幕。河南省副省长张广智,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鹤壁市市委书记魏小东出席,市长范修芳致辞。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建文宣布第七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开幕。

  开幕式上,张广智说,中原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全省各地积极挖掘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有效保护民俗文化遗产,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在丰富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相信,在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的悉心指导下,在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民俗文化节一定能够办成增进交流、推动合作、促进发展的盛会。

  随后,各界来宾、群众一起观看了以“大黎阳,百姓欢歌;新鹤壁,盛世华章”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演出《黎阳欢歌》。表演通过民俗、音乐、舞蹈、情景表演等艺术形式,向观众展现出一个文化厚重、山河秀美、风清气正、环境优美的新鹤壁形象。序幕《盛世欢腾》通过荡气回肠的开场锣鼓,抒发了鹤壁人民喜迎新春的盛世情怀;《黎阳古韵》《黄土情韵》篇用歌舞音画形式再现了古老文明;《大美鹤壁》篇演绎了全新的鹤壁发展成果;尾声《黎阳欢歌》篇通过各类民间春节喜庆活动,寄托了鹤壁人民的美丽憧憬。

  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还有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主任刘尚军,中国文联评奖处处长罗江华,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周燕屏,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主任徐岫鹃,中国民协国内联络部主任刘慧,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所长王锦强,中国民协顾问、河南省民协主席夏挽群,省文联副主席程建君等。

  本届文化节包括大型民俗文化演出《黎阳欢歌》、第三届中国(鹤壁)社火大赛暨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社火评奖活动、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民俗文化旅游月3项主题活动。除主题活动外,还进行了第六届中国春节文化高层论坛·社火文化论坛、首届中原民俗文化演艺周、第二届中国(鹤壁)非物质文化遗产暨中原传统技艺展演、第三届中原春节灯会等六项活动。

  本届民俗文化节由中国民协、河南省文联主办,河南省民协、鹤壁市文联承办。

  (张德玉)

 

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社火评奖活动启幕

中国民协授予鹤壁“中国社火文化之乡”称号

“山花奖”社火大赛在浚县浚州公园举行  

  在第七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上,中国民间文艺的最高奖项“山花奖”社火大赛于3月3日(农历正月十三)上午9时在河南浚县浚州公园举行。

  随着震天的锣鼓声响起,社火评奖活动启幕,数十人结成的舞狮队伍在广场中央奔腾,盛装打扮的踩高跷队伍逐个亮相,骑竹马、扭秧歌、跑旱船……众多民俗艺人使出浑身解数的表演,引来现场观众的叫好与掌声。浚县当地的背阁表演非常引人,3岁到8岁的彩妆儿童被装扮成许仙、白娘子、穆桂英、罗成、秦琼,人们藉此与历史对话,为未来祈福。

  来自天津、内蒙古、广东、江西等12个省、市、自治区的13支社火队参赛。其中,天津市汉沽龙武飞镲老会带来的《汉沽飞镲》,表演集民间音乐、舞蹈、武术为一体,使用对镲、大鼓、大铙为演奏乐器,由耍镲人用不同技法耍镲;广东省东莞市带来的麒麟舞《南国麒麟舞吉祥》,以锣鼓加唢呐为伴奏,造型为“龙头、鹿角、蛇身、羊蹄、牛尾”,体形较舞狮中的狮子苗条轻巧不少,可与北方的舞狮一决高下;江西省南丰县市山镇流坊大傩班的《南丰傩舞》,是中国古代舞蹈的活化石,表演者戴上古老的傩神面具,用跳傩的形式祈求平安和风调雨顺。

  在浚县城西大街分赛区,江苏高淳大马灯表演队带来的《东坝大马灯》是一项模仿真马造型的民间舞蹈,5匹战马在战鼓雷鸣中奔腾,引得现场观众叫好声不绝,还有富有草原气息的内蒙古双墙秧歌《竹马·老罕王进京》等各具特色的社火表演。

  大赛评审委员会由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民俗专家、学者组成,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任主任;中国民协顾问、河南省民协主席夏挽群,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周燕屏为副主任;评委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巫允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铁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建中等。中国文联评奖处处长罗江华为此次大赛评奖监审。此次大赛旨在培养和扶植优秀民间艺术,展示我国各地区民俗礼仪风采,进一步抢救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品种,鼓励继承和弘扬优秀民间艺术,促进我国民间文艺事业繁荣和发展。

  鹤壁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影响广泛。此次大赛为传承民俗经典,弘扬春节文化,深入挖掘鹤壁民俗文化精髓,为群众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社火大赛启幕仪式上,鹤壁市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社火文化之乡”称号,并建立中国社火文化研究中心。(张德玉)

 

传承社火文化 助推春节申遗

——第六届中国春节文化高层论坛在鹤壁举行

  3月3日下午,第六届中国春节文化高层论坛·社火文化论坛在鹤壁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民协、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文联主办。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所长王锦强、河南省社科联副主席孟繁华、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周华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连山、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方副会长贾蕙萱等专家学者应邀出席。鹤壁市副市长高雅玲出席活动并致欢迎辞。

  会上,王锦强宣读了中国民协关于命名鹤壁为“中国社火文化之乡”并建立“中国社火文化研究中心”的决定。他说,鹤壁有关庙会及社火的文献记载、历史遗迹遗存丰厚详实,并在千余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了独具中原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形式。鹤壁市共有400多支社火表演队,体现出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特点。

  河南大学民俗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彭恒礼通过对社火表演角色的考察,指出今天的社火与宋代的社火具有直接的传承关系。他认为,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与传统新年有关的文化符号正在逐渐淡化,浚县正月古庙会传承1600多年,仍然长盛不衰且历久弥新,十分可贵。“浚县正月古庙会不仅属于鹤壁,更属于全中国、属于全世界。有条件的话,浚县正月古庙会应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论坛上,专家们纷纷表示,中国春节申遗是民间文艺界的大事,推动春节文化申遗的任务才刚刚开始。会上,周华斌、陈连山、彭恒礼等围绕以社火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作了主题报告,对鹤壁如何传承保护社火文化,加快推进中国春节申遗,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王 玉)

 

又值山花烂漫时

“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社火大赛”综述

□ 巫允明(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社火大赛评委

  伴着羊年喜庆的鞭炮,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于正月十三“灯节”到来之际所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社火大赛”在河南省鹤壁市浚县隆重揭幕。本届“山花奖”的参赛节目,是通过各省市民俗礼仪表演节目的层层遴选,选拔出的九省、二区、一市共十三支代表队,聚首鹤壁浚县进行最后角逐。这些代表队的参赛节目,均来自草根之地、民众之中且充满泥土芳香,表演题材无不呈现传统民俗而更显乙未年之山花烂漫。

  随着充满强烈晋西南民间乐曲的突然响起,只见形体庞大、气势威猛的一群狮虎瑞兽,英姿飒爽地踩踏着鼓乐节奏向人们摇头摆尾款款而来,使现场气氛再添欢腾。这便是山西稷山代表队所呈现远近闻名的民俗表演节目《高跷走兽》。

  舞耍高达六米的“中幡”,不是谁家想表演就能掌握的技艺。舞耍“中幡”不但要具有强壮的体力、娴熟灵巧的技术,而且还要能借助风力控制和调整幡旗的重心才可圆满表演。参与“山花奖”角逐的河北香河安头屯四村“中幡代表队”,以技巧高难堪称一绝的“起幡托塔”、“摘肩托塔”、“托塔盘肘”、“老虎大撅尾”、“插剑脑件”、“插花脑件”、“左插剑灌耳”等手法,为鹤壁民众奉献了一台精湛表演,受到在场民众的热烈赞扬。河北香河安头屯舞耍“中幡”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其道具“幡”,是源于当地在北运河上航运船只的桅杆及依风势而起落、转向的“帆”。这种可拆卸的“桅”和“帆”后被船工们玩耍并在民间得以发展,成为具有多达百余种高难技巧与优美姿态的民俗活动传衍至今。

  瑞兽“麒麟”,是被广东东莞民众视为神龙长子的吉祥化身。春节期间舞麒麟不但能驱除一切邪恶与灾疫,还会为广大民众迎来美满、和谐、幸福的新一年。由江西南丰县市山镇流坊乡和琴城镇水北乡傩队所呈现,佩戴傩神面具进行表演的《南丰傩舞》,为春节期间乡中百姓举行傩祭仪式中原汁原味的部分表演。无独有偶的是,贵州册亨县冗渡镇毛坪村所带来的原生态民俗礼仪表演《五虎进社》,也是当地每年正月十五村里举行“大收兵”傩仪祭祀中的一段傩戏。节目表现了头戴朴实无华面具的各路神仙,以边走、边唱、边舞的形式,为百姓驱魔、斩鬼、保平安,祈求全村人们在新一年中获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老人长寿、孩童健康成长、年轻人吉祥富足的美好愿望。

  广西南宁西乡塘区坛洛镇下楞村村民所表演的《架福桥》,是通过将当地端午节龙舟竞渡后,晚间全村男女老少以通过各户集结长凳、方桌所建丈余高“福桥”形式,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的传统习俗。

  “秧歌”,尤其在北方,是民众欢度春节所不可或缺的传统民俗活动。但陕西延川县刘家河村秧歌队所表演的《边陲秧歌》,却不同于一般的秧歌形式。该“秧歌”的表演者均着古代武将装束、勾画相应角色脸谱、脚踩高跷进行表演,是属于“跷秧歌”范畴、富含一定难度的表演形式。

  汉族春节活动中以“竹马”形式献艺的《马灯》,是苏、皖两省民间“社火”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江苏南京东坝这次参赛的《东坝大马灯》,因其形体之大、形象之逼真与真马等同而令人瞠目。在民间器乐演奏下,艺人们所扮演的每匹“战马”无论是行走、奔跑,其四蹄前后起落的顺序与节奏,以及昂首长啸、驰骋疆场的技术含量绝非等同于一般“马灯”表演。

  内蒙古代表队参赛的“双墙秧歌”《竹马·老罕王进京》是以另一题材所展示的民俗歌舞。所谓“双墙秧歌”是起源于清代,由内蒙托克托县前墙与后墙两村共同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社火形式,至今已流传三百余年。每逢元宵节或传统庙会,内容丰富、规模可达数百人的“双墙秧歌”是最受百姓喜爱的表演形式。该表演有“文秧歌”和“武秧歌”之分。这次参赛的《竹马·老罕王进京》即为“文秧歌”中的一折。表演者在边歌边舞中,采用“竹马”形式向人们描述了清代蒙古族罕王驾驭骆驼进京朝觐的生动情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由山东济南两支艺术团体组成的参赛队伍,通过《泉城闹春》的共同表演,向人们展示了具有悠久传承和享誉全国的商河“鼓子秧歌”中“丑伞”和“花伞”的舞蹈片段。表演者手中飞旋的大伞与蹲、踢、旋、跃各种舞动,其姿态之优美、动作之刚健,充分显示了齐鲁大地男子的阳刚之气与豪迈精神。

  以铜制铙、钹、镲、锣等打击乐器为道具进行气势磅礴的舞、乐表演,是华夏大地民众的传统表演形式。在这届“社火大赛”的角逐中,同属于“锣鼓艺术”的河南遂平《大铜器》表演和天津汉沽《汉沽飞镲》表演,可谓异曲同工,各显特色。

  河南《大铜器》,表演者在演奏三段曲牌的同时,分别以“旋铙”、“飞铙”、“高空抛铙”以及伴随跳跃的“铙、镲对击”等令人目不暇接的演技,充分体现出中原民众气壮山河的气势。

  天津的《汉沽飞镲》源于清代,是沿海渔村民众所表演的容纳当地民间音乐、舞蹈、武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飞镲”。这次前来参赛队伍的特点之一,是打破了历来由男子表演的传统,而加入不少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演耍技艺,更加体现了海河两岸渔民劈波斩浪、奋勇向前的大无畏的精神。

  由东道主鹤壁顺县伾山街道东关村表演的《新东兴武狮图》,为十三个参赛节目最后的压轴大戏。只见表演场地“梅花桩”林立,四位身怀绝技的舞狮者在锣鼓喧腾的烘托下,闪、转、腾、挪地回旋于高桩之上犹如脚履平地,将赛场气氛推向高潮。

  “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社火大赛”虽已胜利闭幕,但通过参赛节目给人们最为强烈的印象是,即使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国人,期盼国家富强、社会和谐的心声是一致的,为努力传衍、保护华夏民俗文化的作为是共同的,这便是我们民族遍野山花永远绽放的保证。

(编辑:王渝)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