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报]影院扩张热后的冷思考
截至2011年底,中国影院的银幕数量已由2002年的1500多块增加到去年的7000多块,与之相对应的是一批院线巨头的诞生。2011年,万达院线使影城总数达到86家,拥有730块银幕,销售额超过22亿元,成为亚洲排名第一的电影院线。此外,中影星美院线、上海联合院线、中影南方新干线等院线的年票房收益也已超过10亿元。产业巨头们赚得盆满钵满,而眼红的各路投资人早已争先恐后地涌入进来,2011年,有803家新影院进入市场,2012年将有超过300家新影城开门纳客。
影院投资方兴未艾,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历史的必然,前有国家文化产业扶持政策逢山开路,后有广袤的大众市场提气撑腰,而美国电影院线的成功经验,更让我们找到了方向和底气。行业崛起,皆因时势造就。
只是,任何行业的发展都摆脱不了经济规律的制约,对于现在的影院建设风潮,一些业内专家和投资者也开始担忧因“投资过热”而可能导致的商品过剩问题:每年的黄金档期只有那么几周、有市场号召力的大片只有那么几部,而进口影片市场依然没有完全开放,现有片源能否满足影院与日俱增的胃口成为了一个现实问题。而更大的问题在于,当下的投资热潮是建立在对未来市场的增长预期之上,但市场容量究竟有多大恐怕没有人说得清。学过经济的人对“羊群效应”这个词不会陌生,其大意是指经济个体由于缺乏对市场的判断力而盲从他人的行为,是个别的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非理性行为的非线性机制。说到底,人们担忧的正是在这场“砸钱圈地”的游戏中,“非理性”因素究竟有多大,后果又会怎样?
这是一个很容易回答,却又无法解决的问题。其实对于那些决意进入影院投资的商人们来说,形势可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市场规律会惩罚盲目的投资者,但同样会淘汰弱小的竞争者,对于商业竞争来说,想要获得优势,无非只有两条路可走:“规模化”抑或“差异化”,而对于电影院线这个仅仅诞生10年的新兴行业来说,如何建立差异化竞争格局还是一个并不太成熟的课题。所以,规模化竞争就成为所有从业者的唯一选择,谁能在市场开拓期抢占更多的市场,揽住更多的观众,谁就建立了更强大的势力范围,从而获得话语权,甚至成为行业规则的制定者,一如当年的邵氏和嘉禾。否则,就只能任人鱼肉。
看似“非理性”的竞争环境,实则蕴含着超验的、内在的市场逻辑:有笃定的开拓者就会有趋之若鹜的追随者,理性的投资背后必然会有非理性的跟风,而理性一旦遭遇非理性,就再也没有理性的必要,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地卷入激进与狂热。可以预见,在触碰到市场的天花板之前,行业扩张绝不会有停滞的可能,而一旦扩张之势难以为继,新一轮的行业洗牌也就为期不远了。2011年各地影院的经营数据似乎也说明了这一动向,在2011年全国票房创纪录地达到131亿元的情况下,单个影院票房却呈下降趋势,影院经营者逐渐感受到了压力,并开始从服务、片源等方面寻找新的经营模式,这也许正是从业者由规模化竞争转向差异化竞争的信号。乱世之中,谁能够准确敏锐地抓住这一历史契机,谁就能再次屹立于潮头。追随者变身为弄潮儿,并非没有可能。
顺势而动,前途一片光明。未来鹿死谁手,市场自会给我们答案。
(编辑:孙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