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中国艺术报]不要误读对方言的保护

时间:2012年02月15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关 戈

  在我们的情感中,总有一种乡愁,是属于语言的。从我们牙牙学语之日起,语言就植入了我们的记忆,可能还以地方戏曲、曲艺、流行歌曲等形式融入思乡的梦境。这就是语言,一个被米兰·昆德拉反复锤炼的“乡愁”,被语言学家萨皮尔称为“和我们的思路不可分解地交织在一起”的物种。语言,既是日常沟通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可是,最近的一起争议事件,却非为“愁绪”,只关情感。据报道,日前苏州启动方言保护工程,从2012年起,该工程将在苏州城区幼儿园安排每天若干时长学说苏州话,在苏州城区的试点中小学校开设学说苏州话相关的课程;同时也面向社会特别是非苏州籍的人员开设苏州话培训班。据称,这是“让他们了解苏州的语言文化,学会基本的苏州话”。继2011年“用苏州话报站”建议引发争论之后,此举在网上再度引爆辩论。联系近些年来炒得火热的“粤普之争”,方言保护与普通话推广之辩,俨然已成为一种现象。对此类论争,有的论者或称之为“文化之争”,或直斥争议一方为“经济强势背景下的文化膨胀”,是“对外地人的歧视”、“阻碍通用语的推广”。果真如此邪?

  我是一个客家人,讲客家话,就像先辈曾经的流离迁徙那样,如今再度离乡,方言成了一种遥远的寄托,让我不忘此身。但是,幼时还能常听到的客家山歌渐渐远去了。这不是个案。在我们的文化中,依托方言生长出来的许多艺术花朵,如昆曲、评弹等地方戏曲、曲艺品种,都因语言环境的变迁而受到冲击。许多年轻人学戏学曲必须先正音,否则拿不上腔,所学亦失去了原有的韵味。近年来,“方言式微”越来越受到重视,盖因此“文化保护”之焦虑;但各地为保护方言或推广普通话之若干举措或个人建议,却常常被误读,甚至上升为对立的冲突。这种非理性甚至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言论,很不得体,很不应该,必须引起警惕。

  在《圣经》里,上帝为了阻止人们造巴别塔,变乱了他们的语言;由于语言不通,人们再也无法建造新的城市。一个发达的文明,必然有其维系沟通、交流文化的通用语。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已有所谓“雅言”。孔子号称“弟子三千”,来自四面八方,其授课即用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的“雅言”。拿现在的眼光看,当时的“雅言”,即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国家,推广通用语、普及普通话,无疑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广州亚运会前后,一则政协委员改电视台粤语播音为普通话播音的建议引起轩然大波,众粤人情绪激昂,奔走疾呼发帖“粤语沦陷”“保卫粤语”等等,其情可恤,如此“激昂”而用上了“沦陷”、“保卫”之类的字眼,实在没必要。这种第一时间的“敌意”,单看到了保护方言、保护地方文化或乡愁情结的自我,却忽视了一个全球化的现实语境。没有通用语的推广,何来沟通与交流?何来经济的发展、民生的改善?经济一体、文化融合,这是世界历史进程使然。倘若“激昂”者们能置己身而临其境,直面此世界所有多样性文化所共同面对的纠结问题,也许会发现,“人人会说普通话”竟如此美好,其“保护”也会多一点建设性。同样地,保护方言亦绝非现代的“巴别塔”故事,跟推广通用语更不对立。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方言、乡音联系的那份故土亲情,虽千载悠悠仍延绵不绝,虽散布各地依然以各种文化的、艺术的形式呈现。保护方言,实则是大文化背景下的乡愁眷恋。就像早年下南洋的客家人,怀揣一抔故乡的红土漂洋过海,惟如此,想家的时候才不觉飘零。所谓的“方言与普通话之争”,其实质不过是,我们始终在一起,共同应对全球化语境下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挑战。这才是真正的现实。

  跟“对立普通话”的误读相比,另一种误读是“对立地区”。在争论中,一些人常常只看到“积极推动方言保护的多为沿海发达地区或城市”,从而自动联想到“强势经济下的文化膨胀”、“语言排外、文化排外”;却不知经济发展带动的人口涌入、文化融合等因素对文化独特性、多样性的冲击,其“方言保护”本是对“全球化”、“一体化”现实的积极反应。只不过,经济发达而更处“全球化”前沿,受到的冲击必更强烈,“保护”的需要和诉求自然更加强烈。早些年,我们的经济欠发达,“非遗保护”好多人听都没听过,现在到处都在说“非遗”、“申遗”,不正是这个道理吗?这样看来,“强势经济下的文化膨胀”虽有其逻辑可能,却并不是看问题的唯一视角。尊重多样性,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又何必刻意去“另眼看世界”,或者并不善意地揣测他人呢?“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孕育了我们众多的地方戏曲和曲艺品种,为文艺百花园增添了别具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缤纷与多彩。也许,作为一种文化态度,“粤普之争”、“苏州启动方言保护工程”等事件给我们的启发并不仅限于方言。只有在更宽的视野里,才能少一些误读。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