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扎西1935》:找回革命史中缺失的一环

时间:2012年05月02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张悦 高艳鸽

“人世间每天都有偶然事件发生。如果没有1935年中央红军北进途中土城之战的失利,当然不会让名不见经传的扎西小城成为一座红色里程碑。”著名作家、编剧张笑天曾写有两...

电影《扎西1935》剧照

  “人世间每天都有偶然事件发生。如果没有1935年中央红军北进途中土城之战的失利,当然不会让名不见经传的扎西小城成为一座红色里程碑。”著名作家、编剧张笑天曾写有两部著名史诗电影《开国大典》《重庆谈判》,在一次偶然的出差机会中他得知了70多年前发生在号称“鸡鸣三省”小城扎西的故事,并启笔创作了《扎西1935》(原名《扎西大转折》)的电影剧本。“恐怕广大观众迄今对扎西会议还是陌生的,而遵义会议却是妇孺皆知。岂不知,遵义会议的主要议题都是在扎西最后完成的,你可以说扎西会议是遵义会议的延续,也可以说是遵义会议的最后完成。”张笑天说。

  日前,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昭通市委宣传部、中国影协联合拍摄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扎西1935》在京首映并举行专家研讨会。由青年导演张夷非执导,王霙、孙淳、金鑫、姚橹、郭伟华、马晓伟等实力派演员加盟的这部影片全景再现了扎西会议前后,发生在乌蒙山区的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

  “如果说用艺术作品再现我们建国大业是个链条式系统工程的话,那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拾遗补缺,找回缺失的一环,把最珍贵的历史艺术地再现出来,弥补缺憾。”导演张夷非说。“找回缺失一环”的看法也得到了电影界专家学者们的一致肯定。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土城之战失利,渡江无望,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接受了毛泽东关于“暂缓北渡长江”的建议,改向“敌军包围圈中最薄弱的环节——滇军进击,以扎西集结待机”。扎西会议厥功甚伟,作出了事关中国革命全局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完成了党内权力的交接,确立了毛泽东的军事领导地位,精简整编了红军队伍,作出了二渡赤水和开辟滇黔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决策,扭转了红军的被动局势,开创了新的局面。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扎西1935》把握史料准确,是严谨的现实主义作品,从艺术的角度全景再现了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扎西会议这一历史史实,影片具有文献价值,是重大历史题材电影的新收获,应当引起充分的重视和讨论。

  除了题材意义重大以外,影片鲜明的史诗品格和非常突出的人物塑造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鲜为人知的情节和革命领袖的真情给人以意外的冲击,既是视觉的、也是心灵的。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窦春起认为,“《扎西1935》的人物塑造开掘深入,很有突破。而剧本为影片成功塑造出丰满、可信的伟人群体形象提供了很大的创作空间。”原中国电影出版社总编辑李梦学对《扎西1935》中毛泽东的形象塑造给予了很高评价,他说,“以往写毛泽东的胸襟、气度、智慧与决断的影片已屡见不鲜,然而把笔触深入到身处逆境的毛泽东内心深处却是凤毛麟角,《扎西1935》相比之前的影片应该说前进了一大步。”

  此外,贺子珍的形象塑造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好几场“私人谈话”都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二人的情感世界,革命伴侣的非常家庭生活得到了真实的魅力展示,这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还很少涉及。影片中真实反映了扎西会议前后的这段故事:贺子珍在转战中生孩子、送人,那是伟人之痛。而贺子珍为掩护伤员钟赤兵团长身负17处伤,醒来不让告诉毛泽东,为了不让他分心,含悲忍痛请组织上把她留在老乡家养伤,但是她明白,留下必死无疑。毛泽东发了狠话:绝不能把贺子珍一人留下,老乡家一无医药,二无安全保障,抬也要把她抬走……这都体现了毛泽东对贺子珍的一片真情。

  张笑天说,“真实地还原历史也是一种进步。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鲜血与生命铺就的胜利之路,无数英烈付出了最为悲壮、最为惨烈的代价!如果没有扎西会议,长征中的红军会不会仍以残弱之躯硬撞几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枪口?中国革命的命运会不会因此而改写?我们不得而知。但历史没有假设。硝烟散去,长征途中的扎西小镇将让人们铭记这一切。”


(编辑:孙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