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察之者尚精 拟之者贵似——读《书谱》扎记之一

时间:2012年11月14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卜希旸

  书法是作用于人们视觉的艺术,在学习过程中当然要重视观察与模仿。因为只有深入地观察,才能看到碑帖中点画的笔锋出入、顿挫、方圆、轻重、曲直,才能理解古人笔法的精妙。现在有些人讲了一些公式化的用笔方法,就让学生写字,名义上是在强调方法,强调概念,强调规矩,而这一切如果离开了具体的碑帖,离开了具体的字,就成了僵化的东西,会影响学生的独立的观察,甚至对碑帖中有特色的笔法视而不见。比如临摹《圣教序》,“太宗文皇帝”的“文”字的捺写成了楷书的捺,捺脚不象原帖那样反过来,“皇”头上的一笔写长了,左边一小竖写成了正入笔,而不象原帖从右上反入笔。(见图1)如果一个学生写错了,那是他没看仔细,察之不精;如果全班都错了,乃至有个别学生写对了被老师改了回去,那就是问题了。因此,书法教学一直存这样一个误区,以为听到哪一位名家笔法的秘诀,就能写好字了,“贵耳贱目”,“以耳代目”,以为捺永远是那个写法,只有那样才标准;竖永远是从左上入笔,只要按着这个方法写熟练,写漂亮就行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若形成了习惯,是很难改正的。

  “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这就是说每一个点画的形态是各不相同的。而用笔的方法,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写出点画的准确形状来,这是临摹的第一步。而不应该不管王羲之怎么写,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写,以老师讲的方法代替书圣的笔法。我想没有一位书法教师承认自己主观上要这样做,而实际上由于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对,不注意引导学生逐字逐笔观察,力求准确地表现,而是重复地用“标准笔法”搭字,才把王羲之的字临摹得面目全非。

  学习书法要用形象思维,把握古人法书中丰富的点画形态是最重要的。如果凭概念写字,写出一些僵化的笔道来,这不只是临一个帖失败了,而且很可能导致学生终生用错误的方法临帖,从而造成书法学习徒费时日。

  再从结构上看。王羲之的字象一行行舞蹈的人,有时向左倾,有时向右倾,有时伸颈,有时展足,一举手一投足都很美,确如鸿飞兽骇,鸾舞蛇惊。但是,我听说有一位老师这样讲:“王羲之《兰亭序》里好多字都写歪了,我把它改正了。”真有点“拟不能似,察不能精”,却反而“唐突羲献,诬罔钟张”的意思了。古人法书或正或欹,或疏或密,或长或扁,相映成趣。都把它“改正”了,等于对舞蹈的人群大喊一声“立正”,真是大煞风景了。譬如《兰亭序》中的“视”字。若写成两边一样长,或把“时人”的“时”字“日”旁与“寺”字都写得笔均匀了,也就没意思了。(图2)人们在写字时,自觉不自觉地用“横平竖直”“结构停匀”等一些概念来“淡化”原帖的特色,所以很难入帖。应该准确地观察、比较,笔画的长、短,轻、重,疏、密,欹、正,把握住字的动态,尽可能生动地“拟”出来,这样才能逐渐克服掉概念化的影响。

  概念化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大敌,《书谱》中用悬针垂露、奔雷坠石、重若崩云、轻如蝉翼等形象的比喻来形容笔法,最后总结道:“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要合于天籁的。因此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的表现能力,丰富的艺术想象能力,启发学生的悟性是极其重要的。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是孙过庭对学习书法的形象思维方法的最精辟的概括。若“毫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如果想学得古人的笔法,乃至精神风骨,精细的“察”与准确的“拟”是绝不可少的。


(编辑: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