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我与苏州评话的情缘

时间:2012年11月21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项正伯

  有人曾问过我,为什么对苏州评话有这样矢志不渝的追求?我回答他说,因为我对于评话艺术有着近乎亲情一般割舍不断的热爱。

  我生长在苏州,这里是评弹艺术的根。尽管有秀美的园林、碧水和轻舟,但如果没有评弹的滋养,这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古城将失去许多醉人的灵动。在小桥流水间流淌的评弹旋律,以及男女老少对评弹的痴迷,深深影响着我。

  1980年9月,我考入苏州评弹学校。作为复校以后的第一批学生,在校期间我受到了老一辈评话表演艺术家曹汉昌、金声伯、顾宏伯、唐耿良、吴君玉、强逸麟等先生们的悉心指导与精心栽培,打下了比较扎实的评话功底。1981年底,我又由学校领导安排,正式拜著名评话艺术家金声伯为师,学说长篇评话《七侠五义》。

  掌握演出长篇评论的能力,对任何一个评话演员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需要熟练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进而达到叙述故事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还要学会掌控场面、调动观众。在老师们不遗余力的指导之下,我的表演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1983年10月起,我调入苏州市评弹团,开始在江浙沪地区演出长篇评话,并逐渐在听众中、评弹界有了一定的影响。应文化部和中国曲协邀请赴京演出时,我演出的《七侠五义》选回“初试颜仁敏”和《包公》选回“断太后”等书目,分别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像录音,《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晚报》等新闻媒体也进行了报道。

  在演出的同时,我尝试对书目进行改编和创作,包括长篇评话《罗通扫北》、短篇评话《神眼》《漫谈绿化》《百宝箱》《戏说健康》《浅谈中秋》等,还撰写了《苏州评话艺术的“噱”》《金声伯先生放噱》《评话艺术与节目主持》《评话在文联中的发挥》《评话新说浅谈》等论文,分别在《中国曲艺》《文艺报》等多家报刊杂志发表。其中,《苏州评话艺术的“噱”》一文荣获首届中国曲艺奖优秀奖。

  2005年,我参加了为期两年的南京大学戏剧戏曲学专业研究生班的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工作,更加深了我对评话艺术的把握和理解,无论在业务上、文化上还是思想上都获益匪浅。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评话艺术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我调到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艺术处工作以及担任苏州市艺术学校副校长和苏州市文联副秘书长、组联部主任科员并兼任苏州市曲协副主席、秘书长以来,愈发觉得扩大评话影响、振兴这一民族艺术瑰宝,是自己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回顾自己30多年的从艺历程,我感到评话艺术已深植于生命之中。即便是不再从事专业表演,我也会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学习观摩,对评话“说、噱、弹、唱”等艺术手段的运用,以及表演中语气、节奏、声调、动作等形式的开掘,不断进行思考和创新。因为我深知:从生活中提炼鲜活的场景和语言,提高评话艺术的时代感和群众性,永远是评话发展的源泉,也是我毕生的追求。

  究竟如何才能传扬评话这门独特艺术的经久魅力?我认为,演员必须反复磨练综合技法,形成个人风格并不断锤炼艺术造诣、提高思想境界,将艺术之魂深深根植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局,不懈攀登艺术人生的新高峰。


(编辑:路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