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八旬痖弦获“中坤诗歌奖”

时间:2013年11月26日来源:新京报作者:

昨日,台湾著名诗人痖弦在第四届“中坤国际诗歌奖”颁奖典礼上。

  “什么是不朽呢/咳嗽药刮脸刀赏月房租如此等等/而在妻的缝纫机的零星战斗下/他觉得唯一能俘虏他的/便是太阳”(《上校》)曾在诗中向不朽发问的中国台湾诗人痖弦,刚刚获得了一项诗歌终身成就奖的奖励。昨日,第四届“中坤国际诗歌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痖弦和波兰诗人亚当·扎加耶夫斯基获得了本届中坤国际诗歌奖。

  痖弦:诗人可以一生寻美

  学者洪子诚在颁奖现场朗读了痖弦的授奖词。他说痖弦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发表诗作,1965年停笔,诗歌写作生涯只有十几年,创作的诗作也不到90首,但这些为数不多的作品,却以其原创性、高度的想象力、对人生的敏感、对世事的洞察,以及独特的词语、句式的创作,在新诗界影响深远。

  随后痖弦上台,已有81岁高龄的他回顾了自己的创作历程。他笑着说虽然现在人们认为他作品不多,但在当年那个“飙诗”的岁月里,他算得上一位高产作家,几乎每个月都有新作在报刊上发表,“最疯狂的时候曾创下一天创作六首诗的纪录。”但到了中年之后,痖弦的兴趣转向了诗论研究和新诗历史的爬梳整理,诗歌创作便由此减少,“当年两岸隔绝,台湾将大陆作品,特别是30年代作家的作品全部列为禁书,造成了严重的文学断层,我当时等于扮演了一个盗火者的角色,在《创世纪》开办中国新诗史料专栏,有计划地介绍大陆30年代诗人的作品。”其后痖弦将重点转移到编辑工作,“我做副刊编辑最久,在《联合报》副刊有20年的时间,整个编辑岁月加起来将近40年”“我不喜欢别人说编辑是为别人做嫁衣,我认为编辑不是职业而是事业。”

  虽然痖弦的事业总在变化,但他说万变不离其宗,自己从没有一天背离诗神。他认为诗人可以一生寻美,这种精神最鲜明地体现在他与张默、洛夫创办的诗刊《创世纪》中,“它从1954年10月创刊,一直出版到现在,从不中断,明年将近60周年。”痖弦说《创世纪》对他们那一伙人来说已经成为了生命中最崇高的精神教堂,而自己创作量少,总是心生愧疚,因而也成为这座精神教堂的一名忏悔者。痖弦觉得此次得奖也让他惶惑、汗颜,这将带给他自我的省思和步伐的调整,他说大队的人马都已经上路,他也会鼓足余勇,赶上前去。

  波兰诗人为作品在中国流传而喜悦

  本届中坤国际诗歌奖的另一位获奖者是波兰诗人亚当·扎加耶夫斯基。诗评家唐晓渡朗诵了其授奖词,他说对中国诗人来说,扎加耶夫斯基的诗中最富于启示性的,是在历史道德的担当和审美愉悦之间达成的那种奇妙平衡,他的诗已经成为当代汉语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

  扎加耶夫斯基当天并没能来到现场。他在录制的视频中说,在最近几年中他听到自己的英译诗被翻译成汉语,在中国诗人中流传开来。他认为对于一首用波兰语写的诗歌来说,这可能不是一个完美的途径,但他仍然感到喜悦,“我视其为我的诗歌获得赏识的一个标志,说明我的一些诗歌,对于你们,受过教育的中国公民,具有某些意义。”

  ■ 纪念

  除颁奖外,当天还有一个环节是缅怀逝去的诗人牛汉、雷抒雁与韩作荣。学者陈平原在现场说:“诗人让人敬佩,也让人怀念,有的诗人来了,有的诗人却走了。”而这也正应和了现场朗读的扎加耶夫斯基《自画像》中的诗句:“我阅读诗人,活着的和死去的,他们教给我固执,忠实,和骄傲。”

  ■ 获奖诗人

  痖弦

  台湾著名诗人,原名王庆鳞。1932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县东庄的一个农民家庭,1949年到台湾。台湾《创世纪》诗刊的“三驾马车”之一,著有《痖弦诗抄》《深渊》《盐》等诗集,曾长期担任台湾《联合报》副总编辑兼副刊主编。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波兰诗人、小说家和散文家。1945年生于利沃夫(今属乌克兰),刚一出生就随父母移居波兰。1982年因个人原因移居巴黎。后回到波兰,定居克拉科夫。主要以母语波兰语写作,作品已被翻译为包括英、法、德语在内的多种语言出版并获得多种国际文学奖。主要作品包括诗集《震惊》《画布》《神秘学入门》《无止境:新诗与诗选》《永远的敌人》和散文集《团结和孤独》《两座城市》《在他人的美中》。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