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艺术有着独特价值,可以从‘技艺’成为‘文化IP’”“杂技节庆展演需要迅速适应新时代发展趋势,以数字化赋能传统模式”“要提高杂技艺术的附加值,拓宽杂技生活应用和旅游消费场景”……
5月27日,“太行行·杂技情”第五届华北五省(区)市优秀杂技(魔术)展演研讨会在山西长治召开。此次研讨会作为“太行行·杂技情”第五届华北五省(区)市优秀杂技(魔术)展演活动的重要环节,以“杂技剧赋能文旅融合发展”“节庆展演赋能文旅融合发展”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余位业内专家畅所欲言、建言献策。
研讨会上,多位专家深入剖析杂技剧、节庆展演在文旅融合中的创新模式、实践路径与未来方向。宁夏曲艺杂技家协会副主席、银川艺术剧院杂技团团长姚星结合杂技剧《岩石上的太阳》在当地综合性文旅项目中的作用指出,杂技自古便是节庆活动中的“重头戏”,其高空、力量、柔术等表演形式,天然具备吸引观众眼球的优势。然而,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杂技已不再仅是技术展示,而是通过剧情化、在地化、艺术化的升级,演变为承载地方文化的“动态IP”。姚星也以《岩石上的太阳》为例,认为该剧以贺兰山岩画为灵感,将杂技与舞蹈、音乐、光影科技深度融合,生动再现了远古先民与自然共生的壮丽史诗。剧中“飞杠爬杆”“软功造型”等杂技段落,既展现了演员的高超技艺,又赋予岩画文化以鲜活的生命力,实现了“技”与“艺”、“古”与“今”的完美统一。这种文化共鸣,正是提升游客黏性与消费深度的关键。当地形成了“白昼观景、夜间赏剧”的全时态文旅模式,推动区域经济从“门票依赖”向“综合消费”转型。天津杂协副秘书长徐兴元指出,同样是灯光秀,为何南京秦淮灯会能吸引游客人均停留2.3天,而某些城市的“网红光影展”却沦为打卡5分钟的快消品?文旅融合的深层密码,藏在节庆展演从“视觉奇观”到“价值载体”的进化中。我们需要用文化基因激活流量,让节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空隧道”。
也有专家从挖掘地域文化特色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将文化元素融入杂技作品,使其更具地域标识性和文化底蕴。河北省杂协负责人郭晓霞认为,应活化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打造杂技节庆展演品牌IP,再借助数字化手段进行包装与推广,让文化特征标识更加独特闪亮。节庆展演活动具有时空限制性,只在特定时间和地点举办,短短几天的演出,远远不能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文旅需求。面对时空限制,除了利用互联网云传播技术同步“云节庆”,还应创新多种形式,拓展节庆展演的空间。在第十六届吴桥国际杂技节上,银河幻影VR将传统技艺、世界级杂技马戏表演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让受众能够以第一视角亲自模拟体验高空飞人、马背飞跃、大飞轮等惊险刺激的杂技动作,让受众获得与杂技演员一般的表演体验。长治市杂技团团长刘金星说,杂技剧通过精心构建“惊险美学—文化符号—情感共鸣”这一多层次的价值链条,正逐步崭露头角,成为文旅融合领域独具匠心的创新接口。他表示,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潮中,长治市杂技团因地制宜参与和谋划了一些项目,如沉浸式实景剧《太行山上》、杂技儿童剧《丑小鸭》等。无论是杂技节目还是杂技剧的创作,未来的创作思路和方向都应是深入挖掘和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比如当地丰富的远古神话传说,以构建“杂技+地方传说”的形式,来丰富杂技剧的内容,使其更具地方风情和独特魅力。
同时,多位专家对杂技艺术应如何结合当下流行的节庆展演形态、舞台表现形式等,更贴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进一步拓展作品的创作深度和广度进行了思考。天津市杂技团副团长王磊说,每一场节庆展演都是一座城市文化灵魂的生动诠释。例如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上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法鼓会、飞镲表演轮番登场。但当前部分节庆活动陷入“模板化”:从表演形式到商业业态,从活动策划到宣传推广,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千节一面”。为此,要做深文化根脉的文章,构建全域传播的矩阵,完善多元共治的机制,推动政府、企业、社区、高校、非遗传承人等主体形成合力,而让杂技、曲艺等艺术形式常态化走进文旅场景,亦是可深化的创新路径。山西文联副主席暴玉喜认为,杂技剧与当代文旅发展的交融已成为近年来文化旅游业态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将传统杂技艺术与现代舞台艺术、地域文化相结合,不仅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还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今后应当在创作中进一步挖掘地域文化,使之成为杂技剧的共情点,尝试将历史、神话、非遗等融入杂技剧,增加作品的历史厚重感,丰富观众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