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依托互联网、新媒体技术与平台,新大众文艺蓬勃兴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阔景象,成为当代文艺格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如何在这种新的文艺语境下彰显立场、建构话语、发挥价值,成为文艺评论工作者必须直面的课题。带着这样的思考,8月29日,由广东省文联指导,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东莞市文联主办,东莞文艺评论家协会、东莞理工学院承办的“新媒介·新大众·新话语”广东文艺评论专题研讨会暨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系列活动在东莞理工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评论工作者70余人齐聚一堂,围绕“新媒介·新大众·新话语”展开深入探讨和学术交流。
会议以圆桌对话与分论坛两种形式进行,现场思想交锋,展示了当代文艺评论界直面现实、积极求新的学术精神。在圆桌对话环节,中山大学教授林岗,深圳理工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朱寿桐,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震,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曾一果,《南方文坛》副主编、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曾攀5位“粤港澳文艺评论智库专家”受邀展开对话,围绕“新媒介、新大众与文艺评论新话语”的主题各抒己见。
林岗从历史脉络的角度指出,文艺趣味分层自古有之,是文艺发展的历史常态。但在当下,技术变革不断重塑文艺的表现形式,通俗文艺的面貌因之而大为不同。从古代的说书到近现代的脱口秀,从传统戏曲到网络文学,每一次媒介更新都会带来新的审美趣味与阅读方式。他认为,评论者必须对新兴文艺形态保持敏感,既要给予肯定和扶持,也要注重精品化研究与价值引导。他特别呼吁青年学者深入网络文学、短视频艺术等新领域的研究,强调趣味差异不等于成就高低,不应简单以雅俗二元论来划分文艺价值。
朱寿桐则从“新大众”的视角切入,认为新大众文艺的核心变化在于创作主体的转型。“过去的文艺生产往往以少数文化精英为主,而今在新媒介的推动下,越来越多普通人走上了文艺舞台,素人写作、民间创作日渐活跃。”朱寿桐以澳门文学社团资助出版的生态为例,指出这种“非经典化”的创作虽然未必成为文学史的高峰,但却在丰富文化土壤、拓展文艺生态方面具有独特价值。他认为,评论界应当打破固有的“经典化—优选法”思维模式,转而重视文学生态的整体性与多样性,承认普通人创作的文化意义。
“在数字化、智能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媒介已经不只是文艺的外在工具,而是逐渐成为文艺本体的一部分,甚至塑造着人的存在方式。”李震提出了“我媒介,故我在”的观点,在他看来,媒介深度参与了创作过程并影响了主体意识,评论界必须勇于迎接这种深层变革,探索适应新时代的新理论话语。“学界在正视媒介技术重构文艺生态的同时,也要加强价值引导,推动形成更包容、多元的新时代文艺格局。”李震说。
曾一果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切入,强调媒介平台的核心作用在于“勾连”,“它将不同文艺形态、不同审美趣味的人群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动态建构的圈层化生态”。曾一果指出雅俗界限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依赖于特定语境和接受群体。他认为,评论者要关注视觉化、听觉化等新的艺术表达方式,重视用户参与的“参与式文化”,同时也要深入观察英歌舞等民间文化实践,看到其背后的社会影响力与文化价值。
在随后的分论坛上,与会专家进一步展开了多角度探讨。在主题为“文艺论见:新传媒时代新大众文艺评论”的分论坛中,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新媒介语境下文艺评论如何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展开讨论。大家认为,评论不仅是对现象的记录和解释,更是对创作与接受的引导和建构,要在新的媒介条件下不断探索自身的话语体系,以增强文艺评论的社会价值与公共影响力。在以“青年视角:新大众文艺之我见”为主题的分论坛上,20余位通过征文活动入选的青年评论者纷纷发言,结合自身的创作和观察,探讨了青年评论者的角色定位与话语创新。他们普遍认为,青年评论者应在理论深度与大众化表达之间找到平衡,既要有学术敏锐性,又要有与公众沟通的能力,努力以新颖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为新大众文艺提供评论支持与价值引领。
据了解,为筹备此次研讨,自今年6月起,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与东莞市文联面向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征集相关文章,共收到63篇来稿,最终遴选36篇结集出版,并评选出18篇优秀评论。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广东文艺评论界的学术活力与创造力,也为新大众文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样本。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唯有不断更新评论话语体系、拓展研究视野、强化价值引领,文艺评论才能在数字时代的洪流中保持定力与活力,才能真正回应新媒介与新大众的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