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话题专题

民间文艺为新经济提供价值内核、资源支持和创新空间

时间:2025年09月0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潘鲁生

  “艺术如何助力科技,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议题非常有现实意义。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产业结构的深度转型和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艺术并非旁观者,而是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力。就民间文艺而言,其中包含丰富的奇妙想象、造物智慧、深刻的生态观念、宏大的叙事体系和深厚的协作伦理,能够为现代技术演进和产业升级提供有价值的文化支撑。

  民间文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结合新时代“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和“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传播工程”这“两大工程”的工作实践,从民间文艺与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合的角度,有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民间文学作为内容IP的源头,可以为数字文化与创意产业提供价值内核。我国丰富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歌谣谚语等文学传统,既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也是极具开发潜力的文化IP资源。近年来,中国游戏产业、影视产业在相关资源运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科技介入,民间神话IP的开发已形成从单一项目的内容产品,发展到系列化产业以及周边衍生品等完整的产业链。《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整理的口头文学传统中,例如“大禹治水”“八仙过海”的创新担当、“鲁班传说”的工匠精神,以及各民族史诗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理念,均可转化为影视、动漫、游戏等现代内容产业的叙事母题和价值内核。这些资源不仅有助于塑造具有中国辨识度的文化符号,更能够提升科技产品的精神内涵与情感链接,实现“内容即产业”的创新路径。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民间文学不再是静止的文化遗产,而成为持续生成新内容、新业态、新模式的活性资源,将进一步实现“内容即产业”的创新发展。

  另一方面,我国丰富的民间工艺通过设计转化,将为新经济、新制造、新消费提供资源支持和创新空间。传统工艺,不仅是造物的技艺,更是中国独特的生活智慧与审美系统。《中国民间工艺集成》收录的各类工艺,包括材料、纹样、造型以及工艺逻辑,可以通过设计思维进行当代转化。例如,宁波传统骨木镶嵌工艺应用于现代箱包设计,开发了一系列潮牌产品,杭州“自然造物”的新民艺品牌开拓了新的生活应用场景,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再生,推动了“国潮”产品的差异化创新。民间工艺与工业设计、数字建模、材料工程、智能制造的跨领域合作,正逐步形成具有文化根性的新质生产力样本。可以说,民间工艺中独特的手艺质感、天然环保的材料应用、富有文化寓意的纹饰设计,是现代工业批量生产难以替代的宝贵资源。通过设计赋能、材料与工艺创新,以及打造特色品牌,依托地域性民间工艺资源,打造具有较高辨识度和文化内涵的区域品牌,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升级,这正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

  此外,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艺术创新与新质生产力之间深层的经济逻辑具有一致性。新质生产力所倡导的,不是单一技术突破,而是系统性的价值提升与产业生态优化。民间文艺具有独创性、在地性、情境性与人文性,能够多维度为产品和服务赋能。它通过文化提升品牌溢价,通过生态理念推动绿色设计,通过协作传统助力区域创新网络构建。例如,在乡村振兴项目中,我们以传统手工艺研究为基础,在汉服生产中,引入数字订单平台和智能生产设备,形成传统手艺与现代设计、分布式制造相结合的新模式,不仅提高了产业效能,也实现了文化传承、艺术创新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这一案例表明,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实质上是从“生产效率”到“价值创造”的范式转变。

  总之,我们要真正把文艺融入这个时代去思考,把艺术作为文化创造力的组成部分,才能形成“大文艺”的理念,文艺才能大有作为,才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艺术新动能。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经济思想为引领,运用“两创”的方法论,推动传统艺术资源向当代生活转化。古老的民间智慧必将焕发新的生机,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深厚而持久的艺术动力。

  (作者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编辑:王垚)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