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话题专题

网络微短剧《盛夏芬德拉》的气氛美学

时间:2025年10月2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亚芹


网络微短剧《盛夏芬德拉》中的隧道蓝光场景

  网络微短剧《盛夏芬德拉》在红果平台上线后迅速火爆,目前已突破30亿播放量。不同于传统网络微短剧的快节奏、强情节、高密度反转叙事模式,这部剧依靠电影质感和气氛美学的极致营造,更深层次地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德国新现象学代表学者诺特·波默认为,气氛美学是一种既具有客观属性又具有主观感受性的“居间美学”,它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可以由氛围制造者精心设计出来。影视作品中的灯光、镜头、色彩、声音、构图、场景甚至道具等都是潜在的气氛营构元素。文艺作品创作者可以通过对这些视听元素的有意识组织与调度,营造出特定的气氛,并以此影响和唤起观众的感知和内在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讲,《盛夏芬德拉》以其独有的氛围场景将观众引入一场关于爱情与成长的沉浸式体验之旅。

  首先,核心意象的诗性表达奠定了该剧中式美学的叙述基调。“芬德拉玫瑰”是贯穿这部微短剧始终的一个核心意象。白色兼具玉色光泽的“芬德拉玫瑰”在光影环境下往往呈现出柔和而厚重的质感,形成“白玉凝脂”的东方美学意象,它的花语是“只对一人钟情”,象征着感情的忠贞不渝。这种意象的设置既呼应剧中女主人公白清枚(郭宇欣饰)名字的含义,也暗示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走向,同时为女主人公的心理障碍埋下一根引线。“芬德拉玫瑰”的盛开、凋零与再次绽放的镜头特写所展现的视觉色彩与形态的变化,与男女主人公的订婚、退婚、重逢等关系起伏同步,成为贯穿全剧的气氛基调,形成一种脆弱而坚韧的美感。同时,剧中对于玫瑰花瓣上露水的特写镜头将观众的感官拉近,放大情感的浓度,让观众仿佛能够触摸到物体的质感,这正是诺特·波默所说的:通过物的“如何”来生产气氛,而不仅展示它。

  其次,通过光影、声音、镜头、色彩的精心设计共同营造出电影质感。在气氛美学视域下,光影、声音、色彩等不仅是工具和媒介,更是直接塑造空间、暗示情感、调节观者情绪的氛围元素。剧中,运用大量复杂且充满表现力的光影镜头来传递人物内心无法言说的情感流动。例如,男主角周晟安(刘萧旭饰)初次露面时被置于阴影中,只露出部分面孔,这种明暗交织的状态与其性格中的深沉、克制相吻合;幽蓝隧道的场景中,蓝色调与冷光的剪影投射到人物身上,塑造了一种清冷、忧郁又充满暧昧的空间氛围,从而深化了男女主人公之间情感的拉扯与酸涩。可以说,在极具电影质感的审美氛围中,这部网络微短剧建构了一种新型的观剧模式:人物从微短剧中“走出”,向观众敞开;观众也从自身抽离,感受微短剧情节的流动和剧中人物情绪的溢出,从而感受剧中鲜活的生命力,进而在和谐的氛围中与剧情达成一种“共在”的状态。

  再者,气氛美学中的“双向奔赴”与剧中以尊重为基础的爱情主题高度一致。该剧将创作的重心从“情节驱动”转向“氛围驱动”,为观众提供调动全身感官、融入深度情感体验的沉浸式内容。全剧所探讨的“引导性恋人”“尊重式爱情”等主题,通过低饱和度的色调、克制内敛的光影、细腻轻柔的配乐、充满呼吸感的镜头和静默留白的对话等营造的气氛美学,形成互文阐释。与大众印象中以“爽感”和“情绪化”为特征的网络微短剧不同,这部剧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而是在可触、可感、可听、可闻的“芬德拉”氛围中,建构起一种能够与观众身心全方位感知共鸣的深度体验。

  这是微短剧在美学层面开展深度探索、实践层面大胆创新的结果。《盛夏芬德拉》不仅为网络微短剧的精品化创作做了新的探索,也预示着未来中国网络视听作品将走向更深层次的人文审美领域。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编辑:苏锐)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