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话题专题

抗战题材剧如何以求真实现创新突破

时间:2025年10月2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陈思静

专家热议电视剧《我们的河山》《归队》《阵地》——

抗战题材剧如何以求真实现创新突破

  当前,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在取得瞩目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同质化等一些问题,如何常做常新,进一步推动该题材剧集的精品化创作?10月17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办、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和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承办的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重点电视剧创作座谈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围绕《我们的河山》《归队》《阵地》三部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播出进行深入交流,多维度剖析剧集亮点、总结创作经验,以期为该题材电视剧实现创新突破提供新思路。

  自2021年起,电视剧《归队》《我们的河山》《阵地》先后启动创作工作。今年,这三部剧在央视接连推出,以不同视角展现抗战历史,赢得观众好评。

  三部剧的取材各有亮点。《我们的河山》着眼于抗战时期根据地军民建立起来的生死与共、血肉相连的关系,描述了共产党的基层组织是如何带领崮城县的军民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放全县,深刻回应“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著名论断。《归队》以东北军民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为背景,突破传统抗战剧宏大叙事框架,另辟蹊径以6名普通抗联战士的小人物视角展开叙事,通过多线并行、互切并进的叙事手法,讲述了抗联战士彼此之间失散、寻找、重逢与归队。《阵地》首次浓墨重彩展现桂林文化抗战大军发挥的巨大作用,采用多线并进、群像塑造手法,让宏大主题具有人性温度,让人物性格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三部作品成功践行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有机统一的创作原则,既尊重历史原貌,又富有艺术感染力,让历史真正走入观众心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党委副书记、副召集人夏晓辉说。

  在三部剧的前期创作阶段,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多次组织党史、军史和文艺创作专家阅读大纲、审读剧本,支持主创深入学习史料、开展实地调研,不断打磨完善剧本细节,提升作品质量。《我们的河山》依托山东当地文史部门深入挖掘史料,《归队》实地走访30多名抗联战士及百余名抗联战士后代,《阵地》结合广西图书馆书目梳理了大量历史遗存。“三部剧汇聚红色题材影视剧的优秀主创团队,配备由历史学者、党史军事专家组成的顾问团队,对剧本内容进行开掘,使得历史资源与艺术力量深度融合,为作品注入厚重的底蕴和鲜活的细节。”夏晓辉说。

  对时代的使命、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艺术的求真,是《我们的河山》的创作初心。华策影视集团总裁傅斌星表示,其团队以历史真实、生活真实、战斗真实为创作准则,在剧本创作阶段,编剧刘戈建采用“解剖麻雀”的手法,深入山东抗战故地采风,走访历史遗址、查阅珍贵史料、聆听亲历者讲述,通过山东沂蒙山区一个县城的抗战历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依靠群众、扎根人民,诠释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著名论断;在拍摄制作阶段,导演毛卫宁提出唯有细节精准还原、情感真诚共鸣,才能让历史“可触摸、可共情”,剧中一枚纽扣、一句方言、一场战役的布局都经过严谨考据,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以电影级的制作标准完成大量实景拍摄;演员更是全身心投入,塑造了一批可信、可敬、可亲的人物形象,“展现他们的命运与情感,印证了只有‘人活’,历史才能鲜活起来,作品才会有穿透人心的力量”。

  “真实是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生命。”《归队》总制片人茅熠表示,主创团队在剧集筹备阶段系统研读众多核心书目、纪录片等经典影视作品。“我们以史料为‘柴’,‘深炖’的剧本为‘肉’,力求把握时代经纬与人物灵魂。同时,依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专家团队,组建涵盖历史、军事、民俗等领域的20余位专家顾问,全程参与剧本打磨、拍摄指导与后期把关,确保作品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表达之间取得平衡。”茅熠说。

  《阵地》以当代视角回眸80多年前枪炮硝烟与笔墨舞台交织的烽火岁月。广西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马继霞表示,《阵地》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原则,对“八办”设立、《救亡日报》复刊、桂剧改革、话剧《一年间》《秋声赋》演出、西南剧展等重要事件进行重点呈现。同时,通过任素宁、韩大勇两位虚构人物的情感故事,把活动范围从桂林拓展到南京、延安等地,让以笔为枪的文戏与冲锋陷阵的武戏相互交融。

  “三部剧虽然内容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努力追求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结合,深入挖掘抗战的历史内涵。”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京盛表示,尊重历史、尊重艺术是创作核心,无论抗战题材还是其他题材,都需“回归真实”,用艺术化手法呈现历史与现实,作品才能在精品化的道路上健康成长。

  文艺评论家汪守德认为,“真实”是三部剧最核心的感人力量,具体表现在三个维度:历史的真实、人性的真实、细节的真实。创作者全力投入,让剧作“无限接近于历史真实”,精准呈现抗战时期的苦难、屈辱与抗争、辉煌,这背后的支撑是“国家的日益强大,使我们有自信与胆气面对曾经的苦难和屈辱,敢于直面我们所经历的抗争和辉煌”。

  “以《我们的河山》《阵地》《归队》为代表,抗战题材电视剧展现出新的历史视野与价值内涵。”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主任赵彤表示,2025年抗战题材电视剧取得的成绩给我们的启示是:优秀的文艺作品是主动作为的结果,贯穿于从策划到传播的全过程,抗战题材是一座富矿,也将随着我们的历史胸怀和视野的扩展,不断开拓出新的矿脉。以史为鉴,继往开来,是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的价值所在。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表示,《我们的河山》讲述人民战争,以故事化、艺术化的方式诠释“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真理,展现了依靠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归队》抓住“归队”这一核心问题,实质是讲理想信仰;《阵地》填补了全景式展示文化抗战电视剧的空白,塑造了一批文化人形象,如郭沫若等,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些文化人,以正确的历史观看待他们。三部剧都注重挖掘历史精神与当代精神的连接点,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和谐统一;故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且始终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推动故事走向;更以细节刻画人物的心灵、精神与人格,最终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极具感染力。

(编辑:苏锐)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