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在“本”
为推出稀有剧种优秀戏剧作品和戏剧人才,推动稀有剧种经典剧目的恢复、整理、提升,保护和传承舞台技艺,中国剧协自2024年起,开展“稀有剧种保护传承项目”,通过广泛听取专家意见,与各省剧协主要负责人充分沟通,并赴当地开展调研,综合评估剧种生存状况、人才储备情况等,两年内先后对邵武三角戏、罗卷戏、阿宫腔、朝鲜族唱剧、新昌调腔等5个剧种开展扶持,此次展演即为该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展示。
在崔伟看来,每个地方的稀有剧种都有自己的特色,它是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地域文化紧密相连的,尊重剧种的本色、地方文化的底色,是稀有剧种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不能只看到金字塔的尖,看不到金字塔的基,如果没有了这个基,那么尖就是不牢固的。”崔伟表示,专业扶持有助于增强剧种信心、提升审美层次,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稀有剧种本身质朴的民间性。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演艺工作委员会会长宋官林认为,戏曲艺术的传承,特别是古老稀有剧种的传承,一定要遵循戏曲艺术的美学特征和传承规律,要善于继承,精于借鉴,慎于创新。在传承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传统与时尚、经典与流行的关系。
此次展演的朝鲜族唱剧《春香传·狱中相逢》在艺术呈现上的创新探索得到与会专家的普遍认可。其在严格保留剧种原始表演形式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并以多声部合唱取代传统的单人演唱来推进剧情。这些尝试深植传统,同时使作品展现出更丰富的舞台层次与叙事张力,也吸引了更多当代观众走进唱剧、理解唱剧。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以及数字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稀有剧种的传承发展也遇到了一些具体问题。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原副主任李春喜指出,一些稀有剧种成为地方政府吸引游客、促进消费的名片,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应的生存发展空间。但在李春喜看来,在节庆活动、民俗活动中,把稀有剧种碎片化为民俗活动的节目元素并不等同于稀有剧种的活态传承,稀有剧种的保护传承要以戏的形式、以剧种的形态存在,而不能被碎片化,归根到底,稀有剧种的保护还得“有戏”。
针对目前戏曲剧种同质化的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呼吁,稀有剧种应该走向自我的呈现,用自己的个性让观众看到每一个剧种的独特表达。“演出所呈现的乡土、草根的味道,在今天的新编戏中几乎看不到,而这恰恰是剧种的根脉所在,稀有剧种就应在乡土生活里面,扎住这个根,它的空间将是无限的。”王馗感慨地说。
对此,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表示,稀有剧种一定要回归乡土、回归民间、回归百姓,只有孕育稀有剧种的那方乡土,才最适宜其深深扎下根系,也只有扎根在那方乡土,汲取强大的能量,稀有剧种才能永远枝繁叶茂。民间也是稀有剧种发展最好的环境,只有百姓喜欢,稀有剧种才有无穷的生命力。
关键在“人”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对此次参演的邵武三角戏《姑嫂观灯》中充满生活情趣,又富有闽北地域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印象深刻。记者了解到,本折戏是在李麟德、许惜春、何玉凤三位八旬老艺人历时半年的倾力指导、恢复创排下,才得以较为完整地再现了邵武三角戏的传统风貌。
在福建省艺术研究院院长白勇华看来,只要老艺人还在,稀有剧种其实可以恢复的东西很多。然而,在寻访老艺人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大都已是八九十岁的高龄,只有极少数尚有教学能力,而且由于对老艺人重视不够,时刻面临“人走艺失”的风险。对于老艺人的保护可以说是当前稀有剧种保护传承的重中之重。
“我们邀请专业团队记录扶持过程,开展抢救性音影留存工作,包括但不限于老艺人访谈、老艺人传艺排练、演员学艺、乐队演奏、演出花絮记录等。”福建省剧协副主席、秘书长余守英介绍了他们“纪录片式”的全流程影像留存的经验举措,让大家深受启发。
老艺人现状堪忧,青年戏曲专业人才紧缺,人才断层等问题也急需解决。“戏曲是表演艺术,是以人为载体、需要有人演出的,只有不断涌现优秀的青年人才来传承和接力,剧种才能焕发活力。”浙江省剧协秘书长吴优优呼吁,要注重培养既懂稀有剧种特性又懂专业的创作人才,尤其是编剧、导演和音乐、舞美等相关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