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入选剧目
从“剧本改稿会”到“剧目提升会”
“通过此次剧目提升会进一步完善戏剧创作全过程、全方位研讨机制,不仅对当下戏剧创作、生产和理论评论研究带来积极意义,更能通过各专业跨界融合,让思维碰撞激发创新活力,塑造健康的行业生态。”7月23日至25日,由中国剧协、浙江省文联主办的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剧目提升会在浙江温州举办,谈及此次会议的重要意义,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如是表示。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将于9月5日至25日在浙江杭州举办。与往届相比,本届戏剧节在剧目遴选方面提出新导向,强调注重百花齐放,重构“主旋律”;回归戏剧本体,突出表演中心,限制“大制作”;坚持艺术为民,打破“唯奖项论”;坚守戏剧本体,保持剧种特色等。此次剧目提升会正是在这样的导向下,邀请业界专家对戏剧节入选剧目展开深入研讨,以集体智慧优化剧目质量,赋能创作提升。
>>从打磨剧本到题材“减负”,自然而然揭示深刻主题
“剧本不牢,地动山摇。”这是提升会期间,与会专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作为一剧之本,优秀剧本为打造精品力作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中国戏剧》原主编庚续华看来,只有剧本立住了,剧目才能站得稳。“京剧《齐白石》从编剧上来说是一人一事到底的线性结构,很清晰、流畅,叙事简洁明了。文本讲究文学性,唱词很合京剧唱腔的规制,既合辙押韵又诗情画意,将齐白石风趣幽默的生活态度、不向世俗妥协的‘怪’与‘犟’描绘得活灵活现。”庚续华说。
话剧《谁在敲门》表现的是普普通通的一家人平平常常的生活琐事,但却以其真实引发观众强烈共鸣。与会专家认为,这是近期话剧舞台上一部能把观众的心揪起来、代入感极强的好作品。“坚持以台词为主的叙事方式,没有用闪回、倒叙、意识流、跳跃式的时空转换推进,矛盾展开主要靠人物对白,传统意义上话剧最主要的本体特征,在这部戏上得到充分展现。”《中国戏剧》原主编姜志涛说。
“这种涌动着生活质感、充满着生活肌理的作品,才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一直长久地留下来。”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边文彤亦表示,在这部作品中看到了话剧该有的质感。对于该剧,专家建议用原汁原味的四川方言去表述,这样更真实、更有地域特点。
柳子戏《老青天》同样贴近戏剧本体,其语言风趣,富有民间特色,突破传统包公威严的形象,展现了老年包拯的风趣幽默,成就了“一出戏救活一个剧团”的佳话。《中国戏剧》主编罗松认为,该剧剧本充分展现了柳子戏这一剧种接地气的风格,传承包公戏精髓的同时,注入了新的人物深度和叙事智慧,让家喻户晓的包拯形象能够演出新意,演到老百姓的心坎儿里,这也是该剧有着旺盛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中国剧协副主席、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在会上提到给题材“减负”,得到与会专家的共鸣。他表示,创作者应专注于挖掘戏剧本体的潜力,赋予人物更多的独特性,而不是刻意去追求所谓“深刻”,当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经历时,他们所展现出的行为和情感就会自然而然地揭示出深刻的主题。
>>从创作源头到舞台呈现,再到文化表达的全面升华
本届戏剧节首次将“剧本改稿会”升级为“剧目提升会”,立足戏剧作为综合艺术的特征,从创作源头出发到舞台呈现,再到文化表达全面升华,是戏剧创作从“作品”到“精品”更有力的追求。
“唱腔要保持剧种韵味,避免泛剧种化,同时要顺畅,做到好听、好唱、好学,这样才便于流传。”在陈涌泉看来,唱腔失去剧种的特色,压根儿听不出原来剧种的味儿,这对于当下观众来说是最伤心的、最不满足的。
京剧《齐白石》将打新春、画扇面等北京小曲融入唱腔中,专家对这种小曲与京剧的无缝衔接,旧中有新、新中有根的呈现形式表示十分赞赏。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长谢振强提醒,在戏剧创作中加入地方小调这类创新举措要把握度,“京剧有着自身独特的剧种特色,过度融入其他元素,可能会淡化京剧的本质特征,使其失去原有的韵味和辨识度”。他谈及楚剧《田耕牛本传》时,则着重指出该剧唱腔与音乐呈现出高度的一体性,成功避免了“两张皮”的弊端,这一特色不仅彰显了楚剧的艺术特质,更为戏剧创作中唱腔与音乐的融合提供了宝贵借鉴。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戏曲导演黄在敏看来,唱腔在体现剧种特色的基础上要突出人物性格。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在唱腔设计上就需要对其进行深入挖掘,通过细腻的唱腔变化展现性格中独特的一面,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角色的魅力。
除唱腔外,提升会期间,专家还从导演、表演、舞美等方面对第十九届戏剧节入选剧目进行深入剖析。如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在谈及越剧《我的大观园》的舞美时表示,舞台语汇忌太满,特别是视觉,要有意识地节制,把舞台更多留给演员。陕西省剧协副主席、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穆海亮则认为,话剧《哈达铺的灯光》中,灯光意象可以再强化一些,在戏剧创作中对于某些意象,应挖掘其更加丰富的诗意或者象征性表达。边文彤在谈及话剧《谁在敲门》中导演王筱頔将自己深深地藏在作品后面时感慨,导演的二度创作要给演员提供更多自主创作的空间。《剧本》主编武丹丹以少儿藏戏《顿月顿珠》中孩子们投入且精彩的表演为例,表示职业演员在表演上也应“活一点”“灵一点”。
在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原副主任李春喜看来,无论从文学的角度,还是从导演的角度,最终都必须从观众那里找到舞台表达的方式,舞台上所有的处理必须以观众为核心,通过吸引观众、亲近观众、引发共鸣来实现戏剧艺术价值的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入选剧目,强调发扬“十年磨一戏”精神,破除了“快餐式创作”,给作品充足时间打磨,力争沉淀为经典。而对于已经上演多年的传统剧目,如何赋予其时代性,呈现出新的质感,也成为与会专家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