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4000多年文明史、2300多年建城史的成都,从诞生之初就孕育着独特的音乐基因。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乐器与舞乐形象,见证了3000多年前巴蜀先民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让音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汉代的司马相如以《凤求凰》流芳千古,出土的说唱俑与24伎乐更展现了古蜀地区宫廷音乐的繁荣与包容。唐代杜甫的“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李白的“九天开出一成都”,都为这座城市留下了音乐化的诗意注脚。宋元明清以来,从川剧到器乐的发展,成都的“音乐之都”雏形逐渐成形。进入新时代,成都把“音乐之都”建设作为“三城三都”战略的重要一环,以文化创新带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依托四川音乐学院、四川大学等高校的音乐教育优势,成都培养出一批批专业人才。音乐坊、中远大剧院、凤凰山音乐公园等地标性场馆让城市的音乐能量集中释放。
10月29日,在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举行期间,由中国文联、中国音协主办的成都国际音乐之都创新发展座谈会在成都举行,与会专家围绕“聚才引智·孵化杰作——构建国际化音乐人才作品蓄水池”“筑巢引凤·聚业成势——打造世界级演艺载体与产业集聚区”“音潮澎湃·铸就品牌——提升城市音乐品牌全球影响力”等议题建言献策,为成都更好地建设世界级“音乐之都”贡献智慧与力量。
从“赛事之城”走向“创作之都”
今年金钟奖期间,石倚洁、王宏伟、关牧村、杨洪基等艺术家走上街头快闪演唱,《成都》《滚滚长江东逝水》等旋律让街巷成为天然舞台。线上线下的共振传播,让更多人听见、看见这座城市的音乐底蕴与生活温度。成都,这座被音乐滋养的城市,正在用旋律讲述自己的新时代故事,同时也面临新的命题——如何将城市丰富的表演资源转化为原创音乐的孵化空间,建立支持青年音乐人才成长、推动精品创作的可持续生态,使成都从“赛事之城”向“创作之都”转变?
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主席彼得·保罗·凯恩瑞斯指出,“音乐之都”的核心在于建立一个能够吸引人才、孕育杰作的生态系统。真正的“天才”需要一个被尊重、被理解、能够自由探索的文化环境。一个城市若要成为国际音乐创新高地,关键在于营造一种可持续的艺术生态,让年轻艺术家在开放的城市空间中进行实验与表达。以宁波制造的50架钢琴在纽约公园大道军械库的集体演出为例,这样的跨界合作在看似偶然的条件下孕育出具有震撼力的杰作,说明“杰作不可委托”,但可以通过勇敢、包容的环境被激发。
国际青年音乐联盟执行总监布拉什科·斯米莱夫斯基认为,构建国际化音乐人才作品蓄水池,向“创作之都”转型,核心在于建立系统化的青年音乐人才孵化机制。他介绍,国际青年音乐联盟自1945年成立以来,通过青年艺术家驻地、跨文化乐团、国际合唱团及全球巡演等项目,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提供平等展示、实践和合作的平台,推动技能培训与创新表达并重。联盟的经验显示,音乐教育不仅培养演奏能力,更塑造社会责任感和全球公民意识。通过系统化培养、跨界交流和国际合作,青年音乐人才能够在自由开放的创作环境中尝试原创、探索多元风格,从而孵化出具有影响力的音乐作品。斯米莱夫斯基建议,一个城市应依托现有高校音乐教育资源、专业场馆和文化赛事基础,构建面向青年艺术家的原创音乐孵化体系,为城市原创力注入持久动力,以制度与生态双重支撑,实现从表演赛事密集型向原创创作驱动型的战略转型。
“国际音乐人才不仅需具备专业技能,更应兼具跨文化表达能力,因此四川音乐学院通过‘分层培养+双循环’模式,将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播同步推进,实现教育、创作、实践的全链条贯通。通过金钟奖、利兹国际钢琴比赛、慕尼黑ARD等赛事,以及与23个国家65所高校的合作,学院不仅引入全球优质音乐资源,还将本土音乐文化融入国际交流,实现师生互访、联合演出和海外研学。”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文锋指出,打造国际音乐之都的核心在于建立系统化的国际化人才与原创作品生态。依托高校、赛事平台及城市演艺资源,可探索国际音乐人才与作品双孵化中心、校地融合课程体系及数字版权管理平台,将原创内容转化为影视、游戏等多元产品,实现人才培养、作品孵化与产业发展同步。
构建城市艺术引擎
波兰国家广播交响乐团执行总监亚当·巴拉斯以波兰的卡托维兹文化区建设为例,介绍了如何通过文化与演艺设施推动城市更新与产业聚集。卡托维兹原为煤矿工业区,矿井关闭后城市面临经济与社会转型挑战,文化建设成为核心驱动力。通过在废弃工业区域建设音乐厅、国际会议中心、博物馆及体育场馆,让音乐厅设计融合现代性与历史元素,提供1800座高品质音响体验,同时配套小型室内厅用于教育和社区活动,每年举办300余场面向各年龄段及特殊群体的教育与演出活动。巴拉斯建议,打造世界级演艺载体与产业集聚区时,可借鉴卡托维兹经验,通过整合文化空间、演艺设施、教育与产业资源,实现城市更新与文化品牌建设的双重目标,为国际音乐活动和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中国音协顾问、中央音乐学院原院长王次炤围绕城市音乐文化建设提出,在新质生产力理念下,音乐的发展应兼顾科技创新与高效融合,以推动高质量、创新型文化生产。他强调,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改变音乐创作与演出模式,既能生成音乐、辅助创作,也对专业音乐人才提出新挑战,因此城市音乐文化建设必须在技术赋能与人文价值之间找到平衡。同时,网络音乐与新兴剧场的出现正在重塑社会音乐生活结构,改变公众审美和参与方式。
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会长吴玉霞结合本次金钟奖的比赛谈道,金钟奖舞台应充分利用专家资源,扩展论坛与讲坛功能,实现产业与教育的双向赋能,科学构建音乐产业与文化平台,使成都成为兼具人才培养、作品孵化和产业集聚功能的国际音乐生态中心。通过赛事与城市资源的联动,激发新生代艺术家创作活力,推动成都音乐文化与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会上,成都市武侯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雷晓鹏介绍了成都音乐文创园的发展实践。他说,文创园作为成都国际“音乐之都”的核心承载地,依托武侯区丰富文化资源和产业基础,形成了全产业赛道和全生态要素高度集聚的优势。目前园区聚集音乐企业800余家,原创活力和文旅融合指数全国领先。园区强化产业与人才双轮驱动,推进校地协同和一线音乐人引领,打造音乐原创策源高地。同时,通过音乐与城市、消费、生态的三大融合,让音乐融入城市生活,实现产城文旅互动。未来,园区将推动金钟奖赛事效应转化为产业动力,建设国家级国际交流平台,助力成都音乐文化与产业高质量发展。
城市音乐品牌的国际拓展
“成都通过丰富的音乐厅活动、赛事平台和教育项目,已建立强有力的城市音乐品牌基础。可进一步利用国际论坛、项目合作和媒体传播,将成都原创音乐作品和人才推向世界,同时通过数字平台、青少年教育和偏远地区推广,扩大受众基础,提升全球影响力。”国际音乐理事会主席希拉·C.伍德沃德表示,国际音乐理事会可提供国际网络支持,包括全球音乐机构和专家资源,为成都音乐品牌走向国际提供渠道与合作机会。助力成都实现音乐教育、演出、创作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加速城市音乐品牌的全球化,塑造在国际音乐舞台上的标志性形象。
哈尔滨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之地,凭借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古典音乐传统,形成了完整的音乐之城生态。哈尔滨市文广旅局艺术处处长张晓玲介绍,哈尔滨通过建设音乐厅、大剧院等殿堂级演出空间,依托哈尔滨音乐学院等院校,夯实了艺术基础。通过举办“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国际手风琴艺术周等高水平赛事,形成了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平台;其次,哈尔滨加强推动本土院团精品创作、惠民演出及音乐普及活动,以此培育市民音乐素养和社会参与度。哈尔滨经验表明,要提升城市音乐品牌的全球影响力,需要兼顾艺术创作力、公共参与度和国际交流能力,通过原创作品、数字音乐平台、文旅融合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城市音乐生态可持续发展,这为成都提供了借鉴路径。
四川省音协主席林戈尔回顾成都的音乐历史,认为近年来通过引入金钟奖、打造“蓉城之秋”百天演出以及区县音乐小镇建设,成都的音乐品牌和观众基础显著提升。林戈尔强调,依托四川音乐学院的教育支撑和完善的软硬件体系,成都已初步形成国际化音乐生态,实现“让成都听见世界的声音,让世界领略成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