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青年如何让戏剧传统“活”在当下

时间:2025年11月0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梅雨霏 白襟宇
与濮存昕、冯远征等艺术家对话——
青年如何让戏剧传统“活”在当下

  艺动巴山蜀水,共绘时代新篇。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正在川渝热土如火如荼地进行。其“点亮生活”青年艺术周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联主办。

  “青年戏剧种子计划”名家见面会作为“点亮生活”青年艺术周的重要板块,以“戏剧·人生·未来”为主题,特邀濮存昕、冯远征等知名艺术家亲临现场,分享创作心得,畅谈艺术人生,围绕青年创作者的角色创造与突破、艺术沉淀与创新等议题,与川渝地区青年演员、青年戏剧创作者、高校师生代表面对面展开交流,帮助青年创作群体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升华。

  濮存昕和冯远征以《茶馆》演出经历为例,分享了如何在每一场表演中保持并深化人物状态,用细节赋予角色持久的生命力。濮存昕认为,古文修养、书画鉴赏等“内功”的修炼对角色创造至关重要。“真听、真看、真感受”不仅是表演入门法则,更是演员一生践行的创作精神。演员需专注舞台情境,使自己成为“舞台自然的一部分”。冯远征谈道,这一能力应从初级的本能表达,经历中级的技术运用,最终达到高级境界的“技术融入角色本能”,由此通过与角色融情实现共同塑造。

  冯远征介绍了北京人艺的“一棵菜精神”。戏剧创作,从台前的主演、配角到幕后的舞美、行政工作人员,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须紧密协作、各司其职,共同成就一部优秀的作品。濮存昕结合“戏比天大”的行业宗旨讲道,一旦进入剧场,从业者都应将艺术责任置于首位,要以极致的专业、专注表达对艺术的敬畏、对观众的尊重。濮存昕鼓励年轻创作者“不要害怕幼稚,要勇敢踩过泥泞才能走上康庄大道”。

  在对话环节中,川渝“文艺两新”工作者、四川省新文艺组织发展联合会非遗专委会代表兰锟提出川剧、皮影戏等非遗艺术在跨界融合中常被传统创作惯性束缚的问题。濮存昕建议:“找创新的路,首先要问自己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遵从自己、忠实于自己,其次要将自己融入剧情和角色,真诚的表达一定能打动人心。”

  濮存昕的回应,为青年创作者点亮了一盏灯。对青年人而言,首先,要“立足本心”,这是突破惯性的核心动力;其次,要“深耕积累”,扎根“土壤”,去观察生活,去积累生活中的各种“滋味”,从而与观众产生共鸣;最后,要“勇于突破”,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姿态跨界融合,用当代视角重新解读文化、传递情感,让古老的艺术焕发时代新貌。

  戏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关键在青年一代。随着更多青年人将“真诚”作为创作底色,将“专注”视为成长的路径,将“创新”化为探索的翅膀,无论是非遗戏剧的活化传承,还是当代舞台的多元探索,都将获得更有创造性的青春力量。

(编辑:白安琪)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