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运河文化IP转化,打造“大戏看北京”通州样板
——2025副中心运河题材原创剧本创作及选题采风孵化活动圆满收官
日前,由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2025副中心运河题材原创剧本创作及选题采风孵化活动”正式收官。作为2024年首届活动的延续升级,在“大戏看北京”文化战略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旅游区发展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指导下,本次活动精准聚焦于“成果转化与品质提升”,完成了年度两大核心孵化任务,推动《运河幻游记》《万舟骈集》两部运河题材作品登上了截然不同却同样意义重大的舞台,在打造运河文化IP、构建演艺产业新生态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运河幻游记》:商业演出成功,以童真幻想激活运河文脉

作为项目的核心任务之一,2024年已成功孵化全剧的北京曲剧儿童剧《运河遥啊谣》在2025年完成了品质的全面升级,正式更名为北京曲剧儿童剧《运河幻游记》,并于10月30日、31日在通州区双益发大剧场完成了两场商业演出,实现了从孵化作品到优质商业剧目的“从1到N”的跨越。
该剧围绕一位当代北京的“留守儿童”小船头展开,讲述了她因思念远在杭州疏浚运河的父亲,而踏上一段“千里寻父”的奇幻漂流的故事。在这场幻游中,她不仅遇到了《山海经》中的小白龙、小麒麟和上古凶兽九婴,还结识了健忘的画中仙和贪婪又善良的西方探险家保罗。小船头最终明白,父亲教给她的“浪越凶,越要撞出响来”不仅是行船的准则,更是成长的勇气。该剧立意新颖,以孩子的奇幻视角,将当代“留守儿童”的亲情思念与《山海经》的古老神话巧妙融合,传递了“相信的力量”,诠释了以勇气、友情与自我成长为核心的主题。
演出最终获得了观众的热烈反响,收获了良好口碑。一位带着孩子的家长表示:“这部剧太有意义了,用孩子的视角讲述运河故事,音乐和布景都特别美,孩子看得很投入。”另一位年轻观众评价道:“本以为曲剧是老一辈看的,没想到这部儿童剧这么新潮,互动环节也很有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万舟骈集》:全剧孵化亮相,以历史回眸彰显运河风骨

2025年度项目的第二大核心任务,是从2024年孵化的两部片段作品中择优进行全剧孵化。经过数月的打磨与制作,话剧《万舟骈集》日前正式登上舞台,完成了时长超过60分钟的结项展示,成功实现了“从0到1”的整剧孵化。
该剧以当代父子在博物馆观赏《万舟骈集图》为引,将观众带回1901年漕运的最后时刻。剧目围绕两代“号子头”的冲突展开——曹父是一生恪守“万舟骈集”旧规矩的领袖,而儿子曹大运则是敢于打破规矩、私下运营“优速通”的“神秘人”。在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腐败的官僚和蛮横的外国蒸汽船的多重压迫下,一场巨大的灾难悄然而至。最终,曹父选择牺牲自己,用最后的号子指挥船工四散逃生。该剧探讨了新旧时代的碰撞、规则与人情的博弈,并展现出真正的宝藏不是沉入河底的财物,而是以“运河号子”为代表的、生生不息的人的意志与精神。
受邀观演的专家们对《万舟骈集》在本年度的提升给予了高度肯定。他们认为,相较于去年的片段,这一版的剧作结构更完整,人物弧光更清晰,剧本的文学性和戏剧性都大大增强。“主创团队下足了功夫,这次的呈现已经具备了非常高的完成度,尤其是在历史观的把握上非常准确。”他们表示,该剧潜力巨大,对未来的正式制作和商演充满期待,希望能继续打磨,成为“大戏看北京”的又一张通州名片。
2025年度项目不仅是剧目生产线,更是可持续的产业生态链。自从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召开的创作采风座谈会上正式启动以来,项目便延续了“市区联动”的工作思路,与北京市文旅局主办的“新时代首都剧本孵化项目”进行有机连接与接力。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通州区以开放的姿态,成功将市级孵化项目中涌现的两部优秀通州题材新作——话剧《漕河戏梦》和话剧《朱卷诡案》纳入本项目的作品库,进一步扩大了2024年搭建的“四库”(作品库、人才库、专家库、选题库)雏形。
本次活动的圆满收官,标志着通州区在贯通“创作-孵化-展演”全产业链条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将继续以高品质的原创剧目为抓手,深度挖掘运河文化资源,吸引更多文艺创作者和专家学者参与其中,为通州居民带来更丰富的文化生活,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贡献独特的副中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