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实感知”为核心,传承摄影艺术的本质内核
摄影艺术的价值,在于摄影师通过镜头对现实世界的“主观捕捉”——这种捕捉不仅是对光影、构图的把控,更是对场景氛围、人物情感、社会议题的感知与传递,这一本质在人工智能时代需被坚定传承。一方面,应坚守“观察先行”的创作逻辑,避免依赖AI预设模板简化创作流程。例如,在纪实摄影领域,摄影师仍需深入田野、街头,用脚步丈量真实,用镜头记录社会变迁。如记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工作场景,摄影师需长时间陪伴,以捕捉匠人指尖的细节、眼神中的坚守。这种“在场性”与“情感联结”是AI无法通过数据生成的。另一方面,需传承摄影艺术的“叙事性”与“思想性”。优秀的摄影作品从来不是单纯的视觉美学呈现,而是承载着创作者的思考与表达。这种对“人为主导、情感为核”的坚守,是摄影艺术在智能时代不被技术消解的重要原因。
以“技术适配”为路径,探索摄影创作的革新形态
人工智能技术并非摄影艺术的“对立面”,而是可拓展创作边界的“新工具”。摄影师可通过“选择性适配”,将AI技术融入创作全流程,实现从“技术辅助”到“创意延伸”的革新。在前期拍摄阶段,AI可成为提升创作效率的“助手”,即智能相机的AI场景识别功能,能快速匹配“人像模式”“夜景模式”的参数设置,帮助摄影师专注于构图与情感捕捉。尤其对新手摄影师而言,可降低技术门槛,让其更快聚焦创作本身。部分AI辅助构图工具能实时分析画面黄金比例、对称关系,提供优化建议,但最终构图决策仍由摄影师掌控,以避免技术主导创作。在后期处理阶段,AI可成为拓展表达维度的“画笔”。传统暗房时代,摄影师需通过显影时间、药水浓度控制画面效果,过程耗时且容错率低。更重要的是,AI生成技术可成为“灵感激发器”,摄影师可将个人拍摄的素材输入AI生成工具,获取不同风格的衍生图像,从中汲取创意灵感。但最终作品仍需以真实拍摄为基础,避免完全依赖AI生成“无现实根基”的图像,确保摄影艺术与“真实世界”的联结不被切断。
以“审美升级”为目标,构建摄影教学的新体系
摄影艺术的传承与革新,最终依赖于创作者审美能力与技术素养的双重提升,这要求人工智能时代的摄影教学打破“重技术、轻审美”或“重传统、轻创新”的单一模式,构建“传统美学+智能技术+创意思维”的融合体系。在传统美学教育层面,需强化摄影史、视觉美学、叙事逻辑的教学。例如,让学习者深入理解安塞尔·亚当斯的“区域曝光法”背后的光影哲学,掌握罗伯特·弗兰克《美国人》系列的叙事手法,建立对摄影艺术本质的认知,避免因过度依赖AI而导致审美同质化。在智能技术教学层面,需注重“技术应用伦理”与“工具理性”的平衡。在教授AI修图、生成工具的使用方法时,同步强调“原创性”与“真实性”的边界——如明确“AI辅助修图”与“AI完全生成”的区别,要求学习者在作品中标注AI使用情况,避免误导观众;通过案例教学,分析“AI生成图像侵权”“虚假新闻图片”等负面案例,培养学习者的技术伦理意识。
人工智能时代为摄影艺术带来的从来不是“取代”的危机,而是“重塑”的机遇。摄影艺术的传承,不是固守胶片时代的技术形式,而是坚守“人对世界的感知与表达”这一本质;摄影艺术的革新,也不是盲目追逐AI技术的潮流,而是以技术为翼,拓展创作的边界与维度。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艺术的形态或许会继续变化,但只要创作者始终守住“真实感知”的内核,善用“智能技术”的工具,摄影艺术就不会失去灵魂。它将在传承中延续对世界的关怀,在革新中探索更丰富的表达,最终以更多元的形态,记录时代、传递情感、引发思考,成为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
作者单位:成都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