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报]电影节日档,不要只盯着那一枝玫瑰
执子之手,谈情影院,已是近年来都市情侣们常态化的情人节过节形式。情人节也成为中国电影的新档期,言情片大都冲着这一天而来。市场要什么菜就做什么菜,进行有针对性的电影生产和营销,这表明着中国电影在市场化道路上日渐找到感觉。然而,根据往年规律,自情人节档之后,中国电影市场将会有一段不算太短的冷清期,才会接上暑期档。细数中国电影档期,贺岁档、情人节档、暑期档、国庆长假档,断断续续,加起来不足半年,其他时间虽然也有电影放映,但群体性的观影行为并未产生,这使得每年多数影片都去挤贺岁档,竞争惨烈,而其他时间则青黄不接,影院没有好菜可供观众消费。
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电影产业门槛降低,大量民营资本进入电影产业,去年已有近800部电影的年产量,高居世界第三,中国电影档期开发的滞后对于电影产业的制约便越来越明显。
相较美国电影冬、春、夏、秋和圣诞假日五个档期铺满全年、有效消化电影产量的档期分布,中国电影档期亟待深度探索和创新。照搬美国档期做法,显然会水土不服。其实从贺岁档和情人节档这一中国电影独特的档期特征来看,中国电影的档期开发更多应该从中国的文化消费心理上入手。情人节档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西方情人节观念在中国都市年轻人群体中的蔓延而逐渐形成。虽然这一天并不是国家的法定节假日,但情人节依然成为年轻情侣们仪式化行为互表爱情的特定日子,观赏电影也成为重要的情人节行为。其实这种节日消费心理和行为根源于人类惯常的节日性仪式化消费心理和行为。在中国的众多节日习俗当中,有特定针对性主题的消费动作是过节的重要仪式化行为,普通群体的过节主要是通过仪式化消费完成,文化内容的消费也可以构成仪式化消费的重要内容。特殊日子进行仪式化的文化消费本身在中国民间社会中也普遍存在,河南宝丰马街书会延续700年不灭就是因为其以仪式性消费行为进入了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逢年过节或有开业、升学、婚嫁等喜事,甚至是调解生活矛盾,“写书”进家是很重要的仪式。笔者上世纪80年代随伯父走乡串村放电影,除了赶集日乡邻把看电影录像作为赶集消费的内容外,更多的时间我们就是奔波于一处处乡邻的婚丧寿喜中。所以节日性仪式化消费也是当代文化消费的重要形式,是中国文化产业包括电影产业的重要商机。
中国电影节假日档期除了情人节档、国庆节档之外,其他节日档期目前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营销中国电影却置中国众多传统节日习俗于不顾,简直是有些暴殄天物。中国传统节日众多,现在国家法定节假日也不少,多发展节日档期,生产相应的电影,这应该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重要策略。特定节日对于电影等文化内容的消费,本身就是中国节假日仪式化消费在新时代背景下应该融入的基本内容。
尽量把握市场消费兴趣的变化、公众情绪的波动、风俗时尚的改变以应对性地生产和营销影片,正是好莱坞的成功之道。中国电影产业学习好莱坞市场经验,得其形,更要得其道。这种针对观众观影心理或者是文化消费心理的策略,反过来会对影片的题材样式、演员导演、影片风格、故事走向做出调整,做到生产行销对路。其实这种做法也并不是当代电影工业的特创,中国民间文化消费早已有之,马街说书艺人们就会根据雇主的开业、升学或是调解生活矛盾等特殊情况进行大量针对性的即兴创作。
开发出符合中国文化土壤的合理档期分布,细分电影市场,把市场空间开拓透,让十多亿人口的消费群体基本能每年选择一两次电影消费作为节日消费,中国电影那可就是天天过节了。
(编辑:孙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