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爱情》系列剧的热播与尴尬
《乡村爱情》的观众缘
尽管这部《乡村爱情小夜曲》(简称《乡5》)依然延续上部《乡村爱情交响曲》情节拖沓、节奏缓慢的老问题,但对于延宕了近7年之久、总集数超过160集的“长篇”电视连续剧来说,这并非“不可饶恕”的“通病”。相比近些年来红色题材革命剧、谍战剧、宫廷剧、穿越剧等击鼓传花式的热播剧类型,农村题材电视剧似乎始终处在不温不火的边缘状态。
农村题材电视剧还经常以反映最新的农村政策或先进人物的主旋律身份出现(多由中央或地方宣传部门出资拍摄),如《喜耕田的故事》(反映取消农业税的政策)、《永远的忠诚》(讲述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的故事)等,这与“三农”问题作为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国策有关,只是这些电视剧局限于特定主题而往往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可以说,在当下大众文化生产中,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一方面从每年动辄上万集的电视剧产量上来说,农村剧因为没有市场前景(收视率)而基本上无人问津,另一方面似乎只有赵本山及其本山传媒集团“专门”出品农村剧,而且经常获得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从《刘老根》到《马大帅》,再到《乡村爱情》都很有观众缘,否则《乡5》也不会“赔本赚吆喝”,只比上部播出晚半年就急忙制作完成。
赵本山式的“乡村”想象
与上世纪80年代对于城市与乡村的想象不同,赵本山的电视剧中以另一种方式来呈现。如果说《刘老根》讲述了农村能人刘老根通过开度假村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故事、《马大帅》呈现了农民工马大帅在城里历尽艰辛却最终没能“奋斗”成功的故事,那么《乡村爱情》则再次回归到乡村,以村里年轻人自主“创业”的方式反映当下农村青年人的人生选择。这里的乡村既不是没有生存价值的“蛮荒之地”,也不是没有受现代玷污的前现代空间,而是与城市一样,需要引进资本、开发本土资源的地方。
虽然《乡村爱情》中每个人创业的方式不同、成功的早晚也不一样,但这毕竟是一个与外部有着密切联系,并且受到或“主动”接受资本垦殖的空间。在这个意义上,赵本山的乡村更像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发展的隐喻,只是《乡村爱情》中少了“创业”的艰辛及经济地位的改变给每个人带来的内心挣扎,多了几分创业成功的梦幻色彩。
《乡村爱情》的品牌效应
相比红透大江南北的小品王赵本山,新世纪以来,赵本山最为重要的身份转换就是,2003年出任辽宁省民间艺术团团长,逐步形成集演出、影视制作、电视栏目和艺术教育为一体的本山传媒集团。这些年来,赵本山再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带着若干得意门生纵横于“各条文艺战线”,并且成果斐然。
借着《乡村爱情》的热播和品牌,2009年本山集团与黑龙江电视台联合制作《本山快乐营》,彻底把这部情节缓慢的电视剧打造为每天都播出的“情景喜剧”,从而实现电视剧与电视栏目的彼此“互动”。在《本山快乐营》中表现出色的角色“大个”和“豁牙子”也出现在《乡5》中。不仅如此,如果说新世纪以来《刘老根》《马大帅》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赵本山和范伟“亲密无间”的合作,那么《乡村爱情》从第一部开始就以本山艺术学校毕业的青年学生和赵本山的弟子为主角,经过这些年的“历练”,包括小沈阳、王小宝、王小利等在内的二人转演员已经闻名全国,这无疑推动了刘老根大舞台的火爆。如果再加上《乡村爱情》系列剧中备受诟病的植入广告,可以说,这部剧已经实现了最大化盈利的目的。
不过,这种过度商业化或者说续集化,也极大地损害了《乡村爱情》的内在品质。正如《乡5》为了追求喜剧效果,使得每个人都过于漫画化,从而溢出剧情的需要,彻底变成了“情景喜剧”的电视剧版。
(编辑:孙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