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大型民歌情景诗《桃花红》探索民歌发展新路

时间:2012年05月04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裴诺

  民歌像醇香的美酒、陈年的老醋,有山野的情趣、泥土的清香;民歌是活着的历史、行走的故事,世代相传、生生不息;民歌是山野的交流、百姓的寄托,唱在嘴里、醉在心头。高亢奔放的号子、委婉清秀的小调、抒发劳动激情的山歌与秧歌还有表达两情相悦的花戏……20000余首山西民歌孕育了无数山西儿女。4月24日、25日晚,由太原市歌舞团倾心打造的大型民歌情景诗《桃花红》,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火爆首演,脍炙人口的山西民歌引起人们极大兴趣——

  首都艺术家盛赞《桃花红》

  石占明一声“桃花红”清唱将观众带入一片桃花胜境,台下不时响起阵阵掌声。4月24日、25日晚,由太原市歌舞团倾心打造的大型民歌情景诗《桃花红》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火爆首演,脍炙人口的山西民歌引起人们极大兴趣。《桃花红》以山西省风土人情为背景、以寻找“桃花”为线索,从20000多首山西民歌中精选集结了《桃花红 杏花白》《交城山交城水》等20首经典曲目,整部情景诗音乐以《桃花红》的曲调串联,唱出了爱情、乡情、友情,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它所表现的是对生命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该剧创作团队由新锐编导赵小刚、张云峰及著名作曲家程大兆等组成,民歌歌唱家石占明、高保利的参演也为作品增色不少。

  《桃花红》的新形式和新尝试吸引了许多业内专家的关注,他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著名作曲家徐沛东认为《桃花红》的创排体现了我们当代文艺家的责任——不仅要把经典搬上舞台,还要有发展、有时代的创新:“民歌在中国整个音乐发展史上起到重要的作用,《桃花红》对经典民歌的重新编配体现了时尚性、民族性、艺术性的统一。方言与民歌有着水乳交融的特殊关系,传统民歌多采用方言进行演唱。如果没有方言,民歌的地方风格将大失其色,这部剧的演员以当地为主、用方言演唱,很有乡土风格,我很赞同这种用方言演唱的方式。希望这些年轻演员把这些民歌吃得更透一些、让它们更有味道。”

  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田玉斌用一个“美”字形容该剧,“山西民歌本身很美,歌词都散发泥土的芳香;演员演唱得美,他们运用的是地道的民族唱法,演唱得味道十足,搞声乐的人应该研究一下山西的民歌唱法,看看为什么他们有这么多好演员;音乐编配得美,程大兆编配得很舒服,编配与歌曲融合得很好,没有以往的吵闹声音;舞美道具美,服装、布景、灯光、烘托的作用明显”。谈到该剧需要改进的地方,田玉斌表示:“这部戏也用了一些民乐、一些山西晋胡+板胡,但还不够,还应该再‘土’一点会更凸显山西民歌的韵味;整部剧还有一些晚会的痕迹,也不要太大制作、以免喧宾夺主。”

  作为一个从山西走出来的音乐工作者,中国合唱协会副理事长李培智感觉看完该剧很激动:“情景诗这个创意很好,它把20000多首山西民歌用一个‘情’穿起来:老桃花、找桃花的青年,很有线条感。这样既有情了又有景了,民歌可以看了,它的诗意和内涵展现了出来,用情、景把民歌‘串’了起来,这种形式很好,不再是一场单单的音乐会、演唱会,感觉上不再单调,很多演员表演得很好。其次,选材很好,山西民歌这么多,我们一直特别希望把各地好听的民歌编成好听的合唱,这部剧就进行了一些尝试,其中几首里加入了一些新的和声、混声合唱,这是原来民歌里没有的,既好听又有新鲜感。有的地方用交响乐团,有的地方清唱或管弦乐队,程大兆用一些手法对民歌进行了新的阐述,既丰富了民歌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民歌每代人都在唱,如何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得有些变化、吸引年轻人。”

  中国合唱协会秘书长智颖文认为:“这部剧的音乐、情节、舞美等非常贴近百姓,容易与百姓产生共鸣,人物塑造也非常到位,舞美上,承上启下,变化很到位。声音形象更没的说,声音、咬字等都是地地道道的山西地方方言,音乐编配上借鉴了西洋歌剧的无伴奏的四重唱、五重唱的形式,这对丰富民歌声音形象做了很新的探索,但可以再加入一些现代的音乐元素,合唱部分可以写得更现代一些、音响也可以再控制一些。”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副团长黄越峰则建议“唱法可以再‘土’一点,不要用美声、技巧性发音等,放羊时怎么唱舞台上就怎么唱,让观众跟着歌声走。”他还建议该剧在出国演出时不要用伴奏带而要使用乐队现场伴奏。

  中国铁路文工团副团长孟卫东感觉看了演出开眼了,“把山西最好的民歌都唱尽了,山西民歌也可称酸曲,‘酸’是比较伤感的意思。好的音乐都是伤感的,让人比较容易记住。最好的一首《桃花红 杏花白》还没有被全国人民人人都熟悉,还有推广宣传的空间。演员们唱得很好,用方言唱,原汁原味,整部剧可以说素材民族、表演也民族、但音乐有些西洋。”著名剧作家、作家、文学家、诗人苏叔阳认为《桃花红》挖掘具有地方特色东西的创意很好,但剧目整体上稍稍显得有点平,要注意舞台的节奏,要把高亢的音乐和舒缓的音乐相结合起来,角色、剧情、人物、节奏都要有小的跌宕,要把握好舞台节奏的黄金分割点。他还建议该剧可以做成两个版本,豪华版进剧院演出、通俗版则可以去各地巡演。原中国音协《人民音乐》编辑部副主编于庆新感觉《桃花红》用在继承原生态上很到位、很成功,“《桃花红 杏花白》一首曲子贯穿全剧,歌唱+舞蹈+舞美一气呵成,台上演唱的年轻人音色、声音、韵味都很棒,让我们看到民族音乐后继有人。”

  据悉,首演后《桃花红》将赴各地巡演,目前剧目部分演出订单已确定。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