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轴绘画修复 千年文脉与当代科技的时空对话
近年来,随着包括美术馆界在内的中国博物馆界专业建设的不断推进,对于卷轴绘画以及其他类型的传统艺术遗产的保护与修复的呼声日渐高涨。正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邓拓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特展,不仅演绎了收藏的传奇故事,也在数字时代的语境下,引起人们对高科技介入修复工作的强烈关注。
黄慎的《苏武牧羊图》(局部)修复前后对比 红圈部位为修复前破损处
修复步骤中的画芯清洗
修复步骤中的上墙
在邓拓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特展上,经过精心修复的古代画作向观众诉说了将近半部中国绘画史,观众在欣赏绘画佳作的同时,也感叹于精湛的卷轴画修复技艺。近日,在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卷轴绘画保存修复学术研讨会上,业界专家围绕卷轴绘画修复的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精彩观点。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表示:“卷轴绘画是中国绘画传统的形式和样式,也是东方绘画有代表性的传统形式和样式,卷轴绘画所承载的,既有精神文化的内容,同时也有作为物质文化形态的重要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卷轴绘画的保护与修复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保护修复需要更加科学化,这也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多媒体展示
消融观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
邓拓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特展这个看似和“90后”、“00后”不相干的“老气”展览上,青少年和儿童却络绎不绝,还有很多中学组织大批学生前来观看。究其原因,在中国美术馆3层副厅的卷轴画保存修复成果多媒体展示区功不可没:这里不仅有修复过程的录像演示,更有红外线LED感应阵列、钢化玻璃桌面组成的人机交互系统,可以让观众在手指轻触之间,就感受到千年的传统积淀与最新科技成果的深刻交集。
展览现场,原有的用于展示的展架、展柜等陈设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与地面平行放置的巨大屏幕。静置状态下,屏幕中关九思和边寿民的两幅藏品中间被圈上数个小红圈,红圈部位即为被修复的区域。轻点大屏幕,观者即可自由放大作品的任意区域。还可选择“修复对比图”、“修复过程”等目标内容。“在传统意义上,观众看展览都是基于物理时空的观看,就观者而言,他对观测对象只是进行被指定形态的观看,这种观看更接近于对艺术品古老的膜拜形式。但交互式却在我们的手指所及之处邂逅到各种不同的新奇,观者在观看展览时会有一定的兴奋感。”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邓拓捐赠展保存修复成果展示厅设计总监王川表示,交互展示方式带给观者的不仅是全新的形式和精彩的内容,也让观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消融。
据中国美术馆副馆长胡伟介绍,这一数字展区背后的邓拓捐赠作品保存修复项目是中国美术馆近年来的重点业务工程,也是筹建中的国家艺术藏品保存修复中心的开篇之作。“1964年,邓拓先生将自己珍藏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共145件(套)无偿捐献给国家,现由中国美术馆收藏。这批珍贵的古代绘画作品有很多是宋、元、明、清重要画家未经面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中国美术馆根据邓拓捐赠作品的学术特点和保存状态,通过深入的学术研讨、作品分析与数据整理等针对性研究工作,制定了邓拓捐赠作品的专项保存修复方案。确定需修复的作品计120件(套),余25件(套)需做保存性技术处理,使全部作品具备长期保存与展示状态。”为此,中国美术馆保存修复中心根据项目实施需要,组成多个专家组,分担了不同类型的保护与修复内容。
经验丰富的专家留给观众的印象是对待修复工作的慎之又慎和精益求精;而邓拓项目所探索的修复装裱是千年文脉与当代科技的时空对话,也是该项目的亮点所在。“数字虚拟技术迅速发展,已经开始全面进入国内的博物馆领域,其中尤以前端的虚拟采集系统和作为后期呈现平台的交互体验系统所带来的变化与触动最为突显。正如摄影技术和现代媒介的蓬勃使我们的生活与经验被彻底改变,新一轮的技术爆炸再一次刷新了我们对于文化、知识、信息的获取、认知、描述和呈现。在这样的双重背景下,中国的美术馆、博物馆和艺术高校如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理解并迎接这样的巨大转型,如何最终在技术更迭中保持一种主动驾驭的态势,使之在文化艺术、公共教育等诸多方面真正发挥其潜在作用,就自然成为我们共同面临的新命题。”王川表示,从邓拓项目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学界对于前沿科技的敏锐,而将古画修复这样一个历来被视为专业性极强、长期以来不为外界所了解的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直接与时下最为前沿的交互体验展示方式进行结合,此举本身就极富学术前瞻与挑战精神。“我认为,在多媒体展区,观者的反响既来自于全新的形式、精妙的内容,更来自于经由这种神奇的触碰而感受到的与艺术之间距离的消融。”
(编辑:孙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