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废自己稿子都记不清废了多少次——作曲家邹航的创作之道

时间:2012年06月20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裴诺

邹航近照

   1996年,他创作的钢琴三重奏《哀,挨?唉!爱。》首演并被收录于德国著名的Wergo唱片公司第一次为中国作曲家录制的唱片《New Music from China》中;1997年,《十八罗汉》(Eighteen Arhats)(为大型室内乐而作)获荷兰当年格地姆斯国际作曲大赛 “Gaudeamus Prize”唯一大奖,时年22岁的他成为历届获奖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作曲家,也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人;2000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他与Again轮回以及黑豹乐队完成了中国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摇滚与交响乐队结合的作品《赶圩归来啊哩哩》;2001年,凭借歌曲《花季雨季》,他以作曲、作词双重身份荣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2005年,他为大型舞剧《南京1937》创作的音乐让他成为“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类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作曲家;2010年12月31日,他担任崔健摇滚交响演唱会音乐总监及编曲,完成了被誉为“音乐的胜利”的跨时代创举……

  他就是中国音乐“新生代”作曲家代表人物之一、青年作词人、策划人、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邹航。面对过往所有的荣誉和经历,邹航十分淡定。在他看来,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用自己的思想、音乐理念和技术开创一条自己的路才是最珍贵的。5月19日至26日那一周几乎成了邹航的演出季:19日,由他作曲的《北京色彩》亮相北京现代音乐节开幕式;21日,由他及李利国、胡志荣联合作词的《共和之路》再度上演;25日,由他作曲的舞剧《秀娘》首度亮相京城,一周中先后亮相的这三部新作也正体现了邹航的创作理念。

  古今传承

  一个刚到北京的人骑着自行车在胡同里串来串去,感受着古老北京的文化。但走着走着,他穿出了胡同来到大街上,眼前的高楼大厦让他一下感受到了北京现代化的一面……这是听《北京色彩》时真切的感觉。北京是古老与现代并存的,也正是邹航想要表达的。为了表达这一主题,邹航在音乐中继续着他传统与现代兼顾的一贯创作理念。“《北京色彩》是为北京现代音乐节10周年专门创作的、有些庆典性质的作品,虽然不到8分钟,但写了3个月,因为我一直在考虑如何在让专业人士听起来很有内涵、分析谱子感觉技术用得很好的同时又让普通观众听起来很容易接受。技术主要表现在整个音乐纵向与横向的主题还有和声的构造上,我只用了三个音,但做了各种变化、用了很多技术性的东西,同时在音乐中我又用了一些京剧素材,这样做是希望这部作品有很明显的地域性和当今的时代感,这样也更符合北京现代音乐节‘北京’与‘现代’这两个关键词。”此次首演之后,《北京色彩》也引起了其他指挥和乐团的关注,预计年底还会与观众见面。

  词曲双栖

  邹航从1994年开始师从著名作曲家叶小纲学习作曲,这段师生情让邹航获益匪浅,他首次的作词经历也得益于这段师生缘。“我是1995年开始写词,叶小纲老师当时正在为古装电视剧《惊世商情》创作音乐,但他对词不满意。我在他家看了歌词后就想尝试着写一把。当时,我问他:‘您这里有《唐诗三百首》吗?’‘有。’他很自然地说。‘那借我看一眼呗。’说完这句话后一个小时,我从《唐诗三百首》里左摘一句右摘一句,写成一首词。整个的意思很顺畅、很押韵。现在叶老师不再仅仅是单纯地教给我东西,而是更多地与我进行合作,两个人共同讨论作品,他的影视剧的主题歌、艺术歌曲、交响乐也常会交给我来写词。《共和之路》就是这样。当时我在外地,他找我说有个关于孙中山的东西想让我改一版。原来的词陈述了历史,但格式略微有些老,像七言文字,这提供给作曲家的感觉会比较少,需要从字句、格式、韵律等方面重新调整。从结构上出发,我出了一些主意:比如我跟最早一版的词作者商量就用‘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16个字做开篇。因为只有用这16个字,才能让观众一听就是在唱孙中山。第一乐章的词写得很抽象,‘利刃刺透龙鳞’是说外来列强侵略,‘枪炮滑落珠玉’用一些抽象的形容写清朝的没落,因为太白了就不够美了。第二乐章写的是孙中山先生出生,是我建议用的童声童谣。童声唱什么呢?便去找资料,找着找着还真找到了一首没有曲调的广东童谣——‘黑面李逵,红脸关公,三国水浒乱塞隆,打败清兵是英雄。’放在这里面很合适。但这段音乐用普通话唱不好听,最后选择了全部用粤语、用地方方言演唱,这在清唱剧历史上应该是第一次。讲述历史,很难办。孙中山先生一生做的事、同盟会宣言、孙中山的讲话、历史人物对孙中山的评价都要一一体现,所以我们在后面的词里做了一些引用。这部作品演出后还在修改,又加了一个乐章,至今还没定稿。”多次的作词经历给邹航最大的感受是:不管词、曲还是剧都逃离不开结构,离不开起承转合。写曲子应该分清什么时候抒情、什么时候是高潮,如果不注意结构,写出来的东西很可能像歌曲大联唱。

  勇于创新

  创新,邹航一直在不惜代价地探索和尝试着。“舞剧《秀娘》音乐中用的材料是昆曲、评弹、京剧、民歌(《茉莉花》和《拔根芦柴花》)叠在一起。用这些东西,光找素材就找得很累。我找的评弹是蒋派创始人蒋月泉先生的历史录音,用的是所有人都熟悉的弹词开篇《莺莺操琴》。民间艺人可以按自己的节奏、韵律唱,但舞剧必须把拍子、速度量好,不然乐队对不上,我只有把弹词开篇一小节一小节地重新量速。此外,还用了一些现代技法,多调性、泛调性的东西。电影音乐创作手法一直是我尝试得比较成功的办法,因为舞剧没有台词,要凭感觉判断情节、判断矛盾冲突。带有画面感的电影音乐会使舞剧更立体、间接地传达出一些故事内容和情感,让普通观众容易理解。为了体现清末民初男尊女卑的扭曲,我考虑了很久后用了复合拍子,想把躁动糅进去,造成混乱感。刚接到音乐小样,导演问到底是几拍?我的解释是既然《春之祭》能编成现代舞,为什么我们不能试一试把复杂的拍子编进自己的民族舞剧?”

  《秀娘》中有几段很短的音乐耗费了邹航很长的时间。“中间一段《媒婆舞》,我一直在想如何写出《红色娘子军》中南霸天家丁舞的感觉,但又让人听起来是现在人创作的。因为感觉形象不出彩,我废自己稿子都记不清废了多少。最终,我在里面不仅用了一个京剧丑角的曲牌、用管弦乐交响的手法表现,还用到了雷琴等乐器,因为雷琴这种南方乐器模仿人的笑声效果很好。”邹航说。此外,邹航还尝试在国内舞剧中首次用5.1声道立体环绕声进行录音和制作。为此,邹航邀请了中国爱乐乐团进行演奏,请了常与自己合作并参与过电影《指环王》录制工作的录音师录音。“坐在剧场中像坐在音乐厅里,很有包围感,相当于视觉上的2D变3D。这是国际趋势!”尽管5.1声道立体环绕声录音是普通立体声录音费用的两倍,再度录制自己需要付出很多费用,但邹航还准备继续修改,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了创作、为了创新,我愿意付出!”


(编辑:孙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