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阿尔伯特音乐厅的回眸与遐思——第60届英国国际公开锦标赛随笔
第60届英国国际公开锦标赛在伦敦华丽的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落下帷幕,各国舞者在经过了多日的训练与比赛后,终于可以怀着放松的心情告别伦敦。今年,我再一次应邀参与了本届比赛的评审工作,以评审的角度看待赛事的心理与身处观众或教师时的眼光截然不同,对赛事的理解显然也会有异样的结论。回眸进入阿尔伯特大厅前后的诸多时日,不禁遐思奔涌。
“欢迎来到中国”
同黑池舞蹈节一样,来自世界各国的舞者都要提前到伦敦进行少则几日,多则十几日的赛前学习和训练。于是,伦敦各个舞蹈教室终日熙熙攘攘,各位名师的小课通常在一年前已经订完。现在中国舞者对此已非常习惯,大多提前与自己希望学习的老师订好课,使得这些教室里处处都能见到国人亲切的身影。有一天我进入到一个教室时,著名拉丁舞教师、前世界职业拉丁舞冠军巴巴拉(Barbara)见到我的欢迎语竟是“Welcome to China(欢迎来到中国)”,我正在纳闷,转眼一看,可不是吗,教室里几乎全是我熟悉的中国舞者,这也说明了中国现在的经济实力和舞蹈水平与十几年前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如果说那时中国舞者在世界国标舞坛还只是个实习生的话,那现在世界舞蹈教室已经可以专门开设一个中国班了。
对于第一次去到伦敦学习的中国小舞者们来说,在英国的学习和训练绝对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在这里他们每天都在向国际大师们学习,每天都在训练中和各国好手们切磋交流。耳熏目染中,他们吸收了大量的信息,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对舞蹈的认识。孩子们常常兴奋地说:“我今天见到了谁谁谁,我今晚和谁谁谁在一起练舞了”。他们的兴奋是自然的,平日里那些遥不可及的世界超级巨星今天就在他们身边,和他们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训练,他们甚至可以感觉到这些明星们的每一个呼吸和每一个细微动律,这对于那些年幼的舞蹈学生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伦敦,晚上的练习场地主要有Semely 和Dance Option两个教室。Semely主要是以练习拉丁为主,每次收费8英镑,场地不大,大约只有六七十平米,这对于习惯在中国的大场地练习的舞者来说的确是太小了。不过就是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练就出来许多世界冠军。Dance Option则摩登和拉丁两项都可以练习,每次收费10英镑,空间相对要大不少。无论在哪个教室,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到世界著名选手到场练习,这些高手们练习时非常专心,通常不会过多地和人攀谈,也不会理会别人对他们的注视或者赞赏,而是专注于自己的训练。像世界冠军迈克尔/乔安娜,他们每天晚上都会提前45分钟到场,静静地在一个角落做各种热身准备活动,以获得最佳训练效果。从这可以看出,为什么他们能成为世界冠军。
在学习中,老师们对中国舞者的评价大多很好,因为现在的中国舞者基本上出自各专业院校。他们都有很好的形体训练以及比较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在老师的课堂上反应也很快。但是,几位老师也提出了一些非常值得中国舞者们重视的问题。首先是语言,有些中国学生的英语不好,使得在教学中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很大程度上只能停留在简单的讲解和动作示范与模仿层面上。当然,我也看到一些中国舞者在学习中能以非常流利的英语和老师们交流,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他们近年来的进步如此快速。第二,虽然中国学生不断得到国际老师的表扬,但在和欧美舞者相提并论的时候,中国与欧美舞者之间还存在差别。首先是我们的舞蹈学生,特别是年轻的学生,艺术知识较为单一,除了摩登、拉丁以外,其它门类的艺术,如音乐、表演、绘画、诗歌等方面的知识较为缺乏,因而会导致舞蹈想象力的贫弱。另外老师们还讲到,也许是地域、人文的原因,中国舞者对于国标舞文化的理解还是隔着一层窗户纸,这个距离看似毫厘,但需要我们所有的舞者和教师不断地继续努力才能真正逾越。
赛场遐思
在英国参加比赛实际上是非常辛苦的。首先不同于国内比赛的是,比赛场地大多安排在城市外围,舞者们要带齐所有物品一大早就出门,最早的甚至是六点半钟就要发车,驱车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赛场,还要在门口等候开门。十月的伦敦,天气已比较寒冷,相比之下国内的比赛真是幸福多了。
比赛开始,没有检录,没有像在国内比赛上拿着喇叭高声喊号的检录工作人员。开赛时间绝对准时,主持人宣布下面要比赛的项目,选手们必须仔细听清楚项目和分组情况。第二轮同样没有检录,但候场区井然有序,主持人直接叫出入围选手的背号,入围的当然高兴,没能入围的自然只能当观众了。值得一提的是,在英国比赛虽然没有检录程序,甚至没有场内保安,但是每一个赛场都能做到场内井然有序,从未出现过混乱,每一个人都在自觉遵守同一环境的公共规则,这正是国标舞文化的一种文明体现。这也应该是中国国标舞文化所倡导的方向。
本届锦标赛几乎每个组别都有中国舞者入围决赛,这表明中国的国标舞水平已经进入了比较全面的、平稳的、水平相对较高的行列中。在摩登舞的两个大组别——职业组、业余组中都有中国舞者不错的成绩,职业摩登的杨超/谭轶凌进入了职业摩登的前十二名,虽然未进入决赛,但他们的实力已经引起了所有评审的重视,相信他们进入国际职业组决赛行列指日可待。另一对优秀舞者何艟/单青进入了业余摩登舞的决赛并获得季军,如果他们能在力量和个性方面再有所提高的话,相信成绩还会更好。
职业摩登的成绩没有什么悬念,依然是来自美国的阿鲁纳什/喀秋莎摘得桂冠,在职业拉丁组,英国籍的迈克尔/乔安娜组合与美国籍的里卡多/尤丽娅组合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后是里卡多/尤丽娅获胜夺得冠军。赛后很多人都在热议这个赛果,其实我觉得,艺术本身就是多元化的,里卡多/尤丽娅拉丁风格醇厚、动作伶俐、动律感强;迈克尔/乔安娜大气高贵、配合默契、技巧娴熟。两对舞者都有自己非常忠实的粉丝,他们都是世界冠军级的顶尖舞者,谁拿了冠军都正常,都是中国舞者学习的榜样。
另一对中国职业摩登选手水清/马燕燕在这一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他们在比赛中发挥良好,夺得了职业新星组的第二名,可见他们近年来的努力终于有了可喜的收获。职业新星组中还有一对分别来自台北和北京的组合——林青煌/季文华,他们可以说是职业舞者中的常青树了,早两年前他们还同时参加拉丁项目的比赛,这种执着精神应该值得其他舞者学习,他们最后获得了该组别第四名的好成绩。
21岁摩登舞的决赛中,程一鸣/刘娇一直以饱满的情绪完成着每一轮的比赛,程一鸣健硕的体格为他们最后进入决赛并获得第三名提供了体能和耐力上的保证,这使得他们能够在任何时候都能高质量地把技术发挥出来。
21岁组拉丁舞组,吴柳福/杜玉君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他们技术娴熟、重心稳定,技术动作的过程中几乎没有明显的失误,但他们在场上的表现显然应该在情感表达和交流上加以提高,因为所有的技术都应是为情感服务的。
在少年组别里,中国的专业学生们也有不错的表现,16岁以下组里的王大宇/郭盈莉分别获得这个组别的摩登第三名和拉丁第二名,他们的成绩给那些偏科的舞蹈学生一个有力证明:摩登、拉丁是可以同时学习而且能同时提高的。
14岁以下组的摩登、拉丁双项冠军由马大钧/丁雨萌获得。经过了一年的努力,他们的舞蹈大方自信,有很好的基本功表现,在如此重大的比赛上能同时囊括摩登、拉丁两项冠军的,在世界上也并不多见。而这一赛果,也更加说明摩登、拉丁不仅不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这个组别里,我国专业院校的学生们囊括了冠亚军的名次,中国舞蹈专业院校的教育成果可见一斑。这些少年舞者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国标舞坛的主要力量。
疑惑与自问
一、有不少之前非常有名的选手在换了舞伴后参加本届比赛,如前世界排名第三的德国舞者弗兰克·弗米卡,这次改和前世界著名选手欧噶·穆勒合作参赛,结果他们仅仅进入前24名就止步了;同样是世界著名选手、曾在职业拉丁排位第三的弗兰克的前舞伴奥可桑娜,今年和她的新舞伴伊里亚参赛,同样止步于前24名。人们在惋惜这些优秀舞者的同时,也提出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在比较成熟的舞者之间,坚持稳定的舞伴合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我想提醒中国舞者的是,当与舞伴的合作趋于良好之后,一定要注意爱护和维持这种合作,经常变换合作舞伴是非常容易影响舞蹈进步的,有一位大师曾经说:“没有糟糕的舞伴,只有糟糕的合作”。
二、近年来中国国标舞水平提高迅猛,成绩不断攀升,国际上甚至有“中国人来了”的赞誉。但是,在诸多成绩面前,我静思自问,我们真的已经步入世界国标舞文化的核心了吗?包括赛事组织、观众对赛事的认同以及舞者对国标舞文化的理解。应该说,现阶段的中国国标舞,还处于去西天取经的路上,中国国标舞人任重而道远。当国际标准舞在国人心中不再仅仅是一个职业,国标舞赛场不再仅仅是一个成名成星的舞台,我们才能真正站在国际标准舞的世界舞台。
(编辑:路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