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奖有感
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是什么?中国以什么形象独立于世界之林?当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时,一个曾在国人心中被淡忘的信念,今天又在心目中明朗起来。记得,当年吴作人先生曾在对笔者谈及中国画发展时指出:“越是民族性的艺术就越具世界性。”这简单的论断,却是深刻地阐明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莫言的作品是将独特性与世界性相结合而产生的艺术魅力,同时说明了无国界的审美共识。对世界而言,我们任何一种文化现象或者一门艺术,独特性就是其不可替代的特色。无论任何艺术形式,越是植根于民族传统深厚土壤的,才越能够征服世界,也只有那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作品,才能引发异国人民的共鸣。莫言的获奖,再一次证实了这一论点。
前日,电视新闻中报道中央芭蕾舞团《天鹅湖》在日内瓦大剧院演出,1500个座位的大厅座无虚席。中芭团的青年演员们用优雅的舞姿深情演绎了柴可夫斯基笔下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高难度的技巧发挥和东方人的艺术语言征服了欧洲观众,赢得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一位观众说:真没想到中国人能把西方文艺研究得这么到位,理解得如此深入。于是乎笔者想到,50多年来,《天鹅湖》已经在中国家喻户晓,这次演出的成功,进一步说明普遍性与独特性的辩证关系,即独特性又以普遍性作基础而传播、发展,不断衍生。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往迷雾的远方,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纷纷雪花掩盖了他的足迹,没有脚步也没有歌声……我要变成一只伶俐的小鸟,一直飞到爱人的身边,……”
《小路》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首歌曲,它描写一个青年女青年对爱人的思念。歌曲是小调,圆舞曲节拍,缓慢而含淡淡的忧伤,深情洋溢的节奏鼓舞着正义必然战胜邪恶的信心。这首歌在我国曾唱遍长城内外,其流行程度远远超过苏联。前些年我国一个音乐家代表团到俄罗斯、乌克兰演出,当代表团员唱起这首歌时,当地有一些专家和观众却不知道这首歌。这一实例告诉我们,普遍性的艺术,仍然离不开具体的生存空间和土壤。
我们的传统书法艺术,根在中国,源远流长五千年,这是一种文化的独特性。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这一独特性艺术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内不具有普遍性的认同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文化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重新认识、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中国作家的作品可译介到国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互动与交叉影响,偏偏关注书法艺术的交流少之又少。如果说外国人了解中国书法有难度,这是事实,我们无法回避,也无须自欺欺人。翻开这么多年来所有大型国际书法交流的作品集,书法交流状态一目了然,除日、韩等亚洲国家有人在研究创作书法外,其余世界各地来交流参展的都是走出去又回来的中国人,其创作实力水平与内地相比相距甚远,且大多是小团体甚至个人行为。因此,我们有理由加快推广书法艺术的脚步,不断创作出能够彪炳时代的中国书法艺术。
(编辑: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