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百家论艺]王朝柱编剧电影《走过雪山草地》

时间:2012年11月14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

影片生动地再现了红军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历程,真实刻画了红军战士壮烈的革命激情,真情讴歌了红军战士用鲜血和生命凝练的长征精神,获得了普遍的赞誉和好评。

 

  向党的十八大献礼重点影片《走过雪山草地》于11月8日公映,影片生动地再现了红军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历程,真实刻画了红军战士壮烈的革命激情,真情讴歌了红军战士用鲜血和生命凝练的长征精神,获得了普遍的赞誉和好评。本报特刊发一组影片主创的创作感悟和著名学者的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编 者 

  对长征精神的新发掘 

  □ 李 准(著名文艺评论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不仅创造了包括军事奇迹在内的多种人间奇迹,而且创造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人类精神奇迹。长征精神是永恒的,长征题材的文艺创作,对长征精神的形象揭示也是常写常新。

  电影《走过雪山草地》是一部小投入小规模的片子,但它却通过对一支掉队的红军剧团小分队独立完成爬雪山、过草地任务的激情书写,从维护底层劳动者生命尊严与自由的视角对长征精神做出了新的发掘,对美好信仰的追求、革命理想的坚守能变成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无比强大的物质力量做出了真实而震撼的精神描绘,因而也有力地打通了历史与现实的精神联系。

  红军新战士十岁红,原是底层川剧女艺人,十岁演出走红,她一心想演好戏过好日子。但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旧制度下,底层艺人却被看作下九流,备受歧视,甚至无法摆脱被恶霸抢夺的命运。红军不仅从危难中救出了她,还像对待兄弟姐妹那样关心她、爱护她,从这种鲜明对比中她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自由与温暖。当上女红军后,正当她为没有军装而发愁时,姚老师把自己的军帽戴在她头上,她喜出望外地去抚摸军帽上的红五星。她为什么那么激动?因为她从中找到了生命的尊严感。在雪山顶上,她自告奋勇为小分队下山探路,当突发的雪崩迎面袭来时,她脸上没有惊慌与后悔,有的只是镇定与从容,这又是为什么?因为她从小分队指战员们信任与期待的目光中发现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认识到为革命队伍的美好前景而牺牲是一种骄傲。

  苦妹子被赤贫的妈妈生在野地里,少女时就被迫当了童养媳,尝尽人世的艰苦与屈辱。小分队救了她,她也成了红军队伍的一员,在指战员们的呵护下,她第一次感受到自己活得像个人。因为她结婚怀了孕,战士们在过雪山草地时多分给她一份粮食,小分队唯一的一匹战马也让给她骑,凡此种种,让她深深体会到工农红军才是最能保护每个人生命尊严的队伍,是真正能给老百姓带来生命自由和平等的希望所在。她爱丈夫,但更爱红军。当丈夫欧阳琼因革命意志动摇而带枪逃跑并首先开枪打伤她时,作为柔弱女子的她不愿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当逃兵的爸爸,更不愿看到欧阳琼的逃跑可能给小分队带来被剿灭的悲剧。她爱自己的肉体生命,但更爱自己心中的美好信仰和革命理想。在过草地时她从马上摔下来流血不止,腹中胎儿又是横位难产,小分队指战员们焦急万分却又束手无策,此时此景,她选择了为减少战友负担而毅然走向草地中的陷坑。这又是为什么?因为她明白个人的牺牲能换来集体的胜利,为美好的信仰而献身正是永恒的开始。

  战士老马也是来自底层,给部队首长当过警卫员,在小分队还负责喂马和牵马,质朴又满脸沧桑。一路上他默默地咬牙克服各种困难不叫苦,还特别热心地帮助正在身体发育期的少女战士彤儿。过草地时彤儿因粮袋破漏断了顿,他把自己的炒面给她吃,骗她说自己有存货。战士龙海因误会而多次挖苦他,直到误以为他吃独食而去找他时,才发现他已饿死在草地上,那鼓鼓的干粮袋里原来装的都是枯草。他为什么忍受饥饿至死不言,多次被战友误会也不做一句解释?因为在他看来,能把一生都献给红军救苦救难的事业就是维护生命的最高尊严,尽一己之力帮助年轻战友走出草地就是活得很值,与之相比,任何个人的得失与荣辱就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十岁红为给红军探路而献身,苦妹子为维护神圣理想而向欧阳琼开枪,为保证红军队伍顺利前行而自沉陷坑,老马为救助彤儿而甘愿牺牲生命和置个人毁誉于不顾,作为全剧的几个高潮,集中而又令人信服地揭示出:正因为红军的革命理想是以维护每个人的生命尊严为基础的,是把广大底层劳动者的美好信仰追求加以集中和升华的,所以能指引和鼓舞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走向胜利,所以长征精神才是普世的永恒的。这样站在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制高点,对长征和长征精神做出新的深度发现,不仅又一次照亮了历史,也是对在现实生活中坚守革命理想、加强美好人生信仰追求的一种激情呼唤,实属难能可贵。与这种内容追求相适应,影片叙事线索集中而流畅,不搞猎奇和热闹,不追求强情节式的戏剧效果,致力于叙事风格的沉浮与舒缓,在质朴中揭示美好,在平凡中凸显崇高。在情景交融的画面中,那蓝天、雪山、高耸的松柏、清澈的溪流,还有那弥望的草地,都是影片主人公们内心世界的写照与象征,在让观众感受形式之美的同时,也留下了联想的空间。

  山样的崇高 雪样的洁白 

  □ 李硕儒(著名文艺评论家)

  看王朝柱编剧的《走过雪山草地》不禁心旌激荡,联想多多。长征,作为发生在20世纪的旷古未有的人类创举,至今已经书写了半个多世纪,如今这个题材还好不好写、若写又该怎么写?《走过雪山草地》给我们开启了一扇亮丽的窗口:它没有战云密布和几十万国民党大军的围追堵截,没有血肉横飞气搏云天战鼓声声的场面,而是从始至终写了一个十几人的文工团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就在他们苦思苦想寻找过雪山的路径时,鬼使神差地在喇嘛庙里巧遇雪莲仙子般的十岁红。可十岁红并非什么“仙子”,而是一位被人卖来卖去糟践蹂躏从没享受过做人尊严的唱川剧的女子。她笃信佛祖,她虔信有观世音菩萨的保佑就万劫能消,就能找到她的理想天堂——红军队伍,找回她做人的尊严与自由。果然,当红军遇到她时,她也找到了他们。至此,那圣洁如画的外部环境,那崇高阔远的心灵理想,都以如梦如幻的电影语言构建出一首首诗样的意象符号,这符号就是崇高、美丽、善良、尊严,就是解放自身最终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信念。然而,当浪漫的理想遭遇恶劣的雪山崩裂时,美被恶击碎了,十岁红带领红军跨上雪山时,这位年轻貌美的生命葬身于那轰然而起的雪崩中。可编导并不想让人们失望,就在十岁红牺牲前,已用一连串诗意的铺垫让她找到了理想——红军,完成了信仰的转换——由信佛到信红军,得到了她从未得到过的关爱、尊严和信赖。

  也是在浪漫与现实的冲撞中,我们遭到了又一次美的碎裂的轰击:身怀六甲的苦妹子与丈夫欧阳琼在战乱中团聚后初尝甜蜜,就因为一个坚定一个动摇,一个勇往直前一个怯懦出逃,终归发展到两枪相向,欧阳被击毙于深夜的泥水中。不同以往的是,夫妻对射并不简单地是因为立场不同的敌我反目,编导以细腻而有层次的镜头告诉观众:欧阳开枪是为了摆脱苦妹子的穷追不舍,慌急中走了火;苦妹子开枪是为了留住他而不致成为逃兵,这才有苦妹子拖着怀孕的肚子奔过泥水抱起欧阳的大哭失声……这些镜头的递进与其说是为了故事的叙述,不如说是人物心理的阐释。于是,人物性格的刻画、夫妻情与革命理想的碰撞与抉择、人性最柔软部位的展示都达到了极致。接下来就是横在苦妹子面前的另一个抉择——生,还是死?她并未因丈夫的死而却步。她相信自己能到达长征目的地,并且憧憬着要为革命生下一个小红军……然而命运多劫,大雨滂沱中她临产了,虽然环境恶劣,这小生命的即将降临还是给同志们送来了无限喜悦。不幸的是,她横位难产,就在众人焦急无着时,她悄悄爬出帐篷,一步步走向水深没顶的草地,在同志们仓皇呼唤中,她含笑没入水底……她不是失望,不是决绝,而是为了不再拖累大家,是为了以自己的死换来战友的生。又是一次信仰的升华,一次人性的生辉!

  《走过雪山草地》展现了女性的刚烈美与柔韧美,也展现了男性的浑厚美与沉默美,这就是老马的形象塑造。他总是笑呵呵地沉默着。在笑呵呵中,他哄骗彤儿说他可以将彤儿洒漏的炒面“变”回来,结果却是将自己的炒面偷偷装进彤儿的粮袋里;在沉默中,他不怨战友们说他偷吃“独食”的风言风语,躲到无人处以野菜充饥、将野草装入粮袋,终归为彤儿的生,情愿自己饿死在草丛中……这浑厚之美美如大地雪山,这沉默之美无声胜有声,终归,在人们脱帽致哀、压抑得就要爆炸之时,张副参谋长亲手开枪打死了自己的战马,这是对老马和老马精神的祭奠,更是为不再饿死战友的痛心而别无选择的办法。

  长征途中一个掉了队的文工团,文工团中的几个女兵和几个男兵,装在这几个男兵女兵心中的信仰理想和他们对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的行为信念,这就是编剧王朝柱的选材和立意。从题材说,早已写了又写;从立意说,的确如诗如画,且画中有深意,诗中有大言。探其奥妙,就是编剧在众人早已写了多少遍的题材中,经过时间的沉淀、历史的陶冶后,另辟蹊径,别开视角,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触觉探微取精,以不同的氛围、不同人群的文化心理书写共同的长征精神和崇高信念。这次成功又一次验证了鲁迅先生关于文学创作“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的精道之论。

  不仅仅是信仰 还有美的心态 

  □ 王才涛(电影《走过雪山草地》导演)

  如果说王朝柱老师之前的电视剧《长征》写的是大人物的壮美,那么《走过雪山草地》写的则是小人物的秀美。《走过雪山草地》可以说是景美、画面美、人美、精神美。一个人在恶劣的环境下,能够坚持下来,不仅仅需要有信仰,还需要一种美的心态。

  我刚拿到这个剧本的时候叫《永远的雪山草地》,现在叫《走过过雪山草地》。我刚看到这个剧本的时候,就认为这不是常规写长征的主旋律电影。我拍的过程中,就想到按照传统的走长征的办法拍,还是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事情?什么是美?美之所以美的原因,你的内心世界是怎么样的,你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

  长征是一个历史的再现,《走过雪山草地》中无论是苦妹子也好、老马也好、欧阳也好,在历史中都曾有过原型,可以说是真实的历史。但是我认为历史题材的影片只要你在拍,肯定就有现代人的主观判断,不可能是原封不动的历史再现。我想最重要的是精神的真实。我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就算是当时有战地记者拿着超8摄影机跟着记录下长征当时的一切,也不一定就是历史的真实。只要有镜头,就有主观,就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真实。

  王朝柱老师之前就给我讲过这个长征故事,他说写的是普通人的、年轻化的“长征”,是很文艺片特色的“长征”。我对这个题材也很感兴趣,王朝柱老师找我,也是希望我能够用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方法去诠释这个题材,去带进一些不一样的东西。王朝柱老师大约有20多年没有写电影剧本了,这期间一直都是在写电视剧剧本,去年和今年他写的《第一大总统》《走过雪山草地》,都是我来拍的,也可见他对我们年轻一代导演的提携与信任。在研讨会上,有不少专家都说到了我们是“老王”与“小王”的组合。

  记得在国家广电总局主办的献礼十八大电影推介会上,我可能是所推介的这些献礼电影导演中最年轻的,我是“80后”。在观众普遍的思维模式中,可能会用一种表面的方式来看待现在的这些主旋律影片,甚至是有一种偏见。我不知道其他创作者是怎样完成影片拍摄的,起码我自己是用非常认真的态度来拍的。我在现场看监视器的时候、在拍完回来剪片的时候,都有那种刹那间的激动,真正感受到那时候的人真是有信仰,真的很牛,这种“牛”就是我们所说的精神的伟大!我们只是在拍戏,只是在模仿,都能感受到这种精神的伟大,更别说当时亲历的人是用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走过雪山草地了。

  (本报记者 张悦 采访整理)

  信念的力量 

  □ 杨俊勇(电影《走过雪山草地》老马饰演者)

  《走过雪山草地》是一部缅怀革命先辈、弘扬革命精神的主旋律电影,我在剧中饰演红军战士老马。剧团中年龄最小的彤儿,因大意把干粮袋磨破,口粮全都掉光,为了不让彤儿挨饿,老马以变戏法儿的方式将自己的粮食给了彤儿,自己却用野草冒充粮食。最后,老马被发现死在草丛中,鼓鼓的粮袋全是野草……他把生的权利留给了别人。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讲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长征途中有许多红军战士,凭着这种信念,凭着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为了千百万人的幸福,承担了自己的历史责任,这种历史责任感最值得我们纪念。

  香格里拉对游人来说是梦中的世外桃源,但对于要在这里连续拍几天戏的我来说,战胜高原反应却是第一关。拍戏第一天,我就感到头晕目眩,站在雪地里不一会儿脚上的鞋也湿透了,凉气很快就钻进了骨子里。想想当年红军战士过雪山草地时“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有的长眠在雪山的怀抱里,有的陷进沼泽泥潭再也没能上来……老马、苦妹子还有为剧团的安全探寻雪山之路而献出年轻生命的女战士十岁红都是普普通通的战士,他们坚韧不拔,不畏艰险,勇于牺牲,彰显了红军的长征精神——“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为了能真实再现红军战士的形象,宣传长征精神,这一点点苦还算是苦吗?

  我特别想提一下戏中我的无言战友,一位坚强的“战士”、老伙计——枣红马卡卓。它善良、忠诚,但也胆小、敏感。第一天与它拍戏,我要牵着它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因为没有时间很好地与它沟通,我抓它的缰绳时竟被它狠狠地踹了一脚;过草地中很深的水洼时,牵它前行,它却往后退缩,它认为你站的地方是安全的,就会踩在你的脚上。当时我的腿和脚都钻心的痛,但我并没有责备卡卓,而是用手慢慢接近它的鼻孔,用眼睛温柔地看着它,轻轻地呼唤它的名字,把它当作朋友,开始与它沟通……慢慢地,我们互相熟识了,建立了信任感。后来拍牵马过水洼的戏时,它很信任我,不再害怕了。尤其是在拍我因饥饿晕倒的那场戏时,我躺在地上,它站住了,默默地看着我,用它的嘴拱我的头,好像要把我轻轻唤醒一样。当拍到卡卓被麻醉枪打中,摔倒在地的戏时,我的眼泪在眼圈里打转,胸口堵得发慌……人与动物和睦相处,它们就会和你患难与共。

  一种叫“苦妹子”的生活 

  □ 罗忆楠(电影《走过雪山草地》苦妹子饰演者)

  2012年3月,我过了一种名叫苦妹子的生活。生活有酸甜苦辣咸,本是人生五味,可这个妹子,却“苦”字当头,让我不禁反问:何苦?何苦呢!

  2012年元月,王朝柱老师的电影剧本《永远的雪山草地》在《中国作家》上发表,我有幸拜读此作品,当晚辗转难眠。起初,我向王朝柱老师申请,想演十岁红。因为在荧幕中,带给观众甜美的快乐是我比较擅长的表演方式。在我看来,十岁红是一种力量,而苦妹子是一汪水,要演出承受任何撞击却始终能恢复平静的坚毅,我实在没有把握。可当我知道自己要演苦妹子时,顿时紧张了,所有的紧张源于没有自信能驾驭这个角色。但同时也很兴奋,王朝柱老师和王才涛导演相信我可以演好,给了我挑战的勇气。怀着这种忐忑的心情,我们出发去了云南香格里拉。

  到达香格里拉,我明白了第一种苦:环境苦。香格里拉平均海拔3300米,其中拍摄场景之一的白马雪山海拔5430米。我们一行60余人,大有坐着都喘不上气的感觉。高原地带,米饭不能熟透,水不能烧开,大多数人都水土不服,很快我就清瘦了下来。虽说已是春天,但因海拔的缘故,仅零上三四度。雨戏、蹚河水的戏、爬雪山的戏,要克服环境已经很艰辛。但在恶劣的环境下,“战友们”反而更加团结、相互鼓励、相互帮助,成为了真正共患难的兄弟姐妹。

  第二苦:剧情苦。苦妹子是一个童养媳,从小受虐,后来又被公公霸占了身子。之后守得云开加入了红军,嫁给了心爱的欧阳,怀了身孕。谁知欧阳爬过雪山后,遇难而退,要叛变。苦妹子开枪打死欧阳,坚持过草地,在草地中遭遇难产,为了保全战友不被饿死,选择了跳入沼泽自尽。

  我把自己和苦妹子纠缠在一起,回头看“我”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命运,我虽生于贫寒之家,可依然相信世间一切美好。因为这是命运,我不能选择命运,但我能选择态度。我身在苦中,却不知苦。有了战友,有了欧阳,撑起了我所有的相信,我是满足的。但欧阳的叛变,让我的人生改变了,我不能允许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做逃兵的爸爸。导演提醒我,开枪打欧阳那场戏,是我的第一个爆发点。那天拍得我心力憔悴,我怎么能打死自己的丈夫、孩子的父亲呢?我想尽一切办法挽留他,我恳求他,但他像杀红了眼一般,不惜开枪打我都要逃跑。我绝望了,我知道他这一走,是永远回不了头了,所以举起枪,扣下扳机。欧阳的死,改变了我的人生,我站在绝境,只有一个信念:走过草地,生下孩子。

  第三苦:苦尽甘来。愁云吃尽,才能绝处逢生。苦妹子难产,生不出孩子,走不出草地。一切都来得突然,但苦妹子依然能面对死亡,笑着和战友们告别,人生的结尾依然心怀感激,人虽然死了,却给战友们留下一种精神。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对苦妹子开始感同身受,她让没有经历过苦难的我,经历了一种心境。创作里有我的影子,而我的人生也留下了苦妹子的影子。


(编辑:路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