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正义的审判》海报
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大节点,由江苏省广播电视局、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两集纪录片《正义的审判》回溯战后审判,揭示历史真相,守望正义与和平。该片首次系统梳理、立体呈现了1945年至1956年间12次由中国主导的战后审判,展现中国以法理精神惩治战犯的历史,以详实确凿的史料证据、层次丰富的叙事结构和厚重深刻的思想立意,成为发掘历史记忆、宣示和平理想的纪实影像载体。
在真实性与艺术性交融中还原历史真相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纪录片,《正义的审判》在创作中坚持对一手史料的极致追求和严谨呈现。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工作部和上海交通大学纪录片中心组成的联合摄制组辗转中、英、日、德、美等国,在国内外众多档案馆、纪念馆、学术机构的资料海洋中“打捞”原始历史证据,如庭审记录原件、日本战犯的日记手稿、上海侨民集中营受害者的口述录音等。这些史料并非简单拼接,而是经过学术团队的考证和筛选,确保每一处画面、每一段声音都有明确的出处。例如,在讲述对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的审判中,影片依次呈现了南京审判庭审现场陈列受害者尸骨的原始影像、16张记录日军暴行的黑白照片、日媒上刊登的《百人斩超记录》报道以及外籍教授出庭作证的现场影像等。多重史料相互印证,形成了论证严谨、无可辩驳的证据链。这种以史料为核心、让事实说话的创作态度不仅彰显了纪录片的纪实品格,也让观众在原始影音、文献和数据中直面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
同时,影片并未落入堆砌史料的窠臼,而是通过对声音和画面的艺术化处理,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在视听呈现上,影片对于史料中的重要文字描述、关键数据等进行一系列可视化呈现,增强了对观众的冲击力和说服力;动画与实景的虚实结合,成为完善叙事的有效手段。无论是经由地图呈现的日军侵略路线,还是与受害者口述录音相配合的动画场景复原,都丰富了观众对于战后审判历史背景和具体细节的认知。整部影片贯穿着沉重且压抑的背景音乐,如战争带来的痛苦一般萦绕着观众的心灵。真实性与艺术性的有机交融,使全片具有强烈的视听感染力。
在多点叙事、多元视角中叩问历史事实
在叙事结构上,《正义的审判》以12次由中国主导的战后审判为主轴,按照时间顺序串联起南京审判、上海侨民集中营案审判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沈阳审判、太原审判等关键节点。观众能够在每个审判单元“背景陈述—证据呈现—庭审焦点—审判结果”的叙事链条中,清晰地感知“正义如何通过审判得以实现”。影片从完善国际公法、维护国际正义的角度,对于沈阳审判、武汉审判处理,东京审判未竟事宜,清算战争暴行的历史价值予以凸显,这是过往相关题材作品中较少涉及的部分,弥足珍贵。这样丰富的多点叙事引导观众理解审判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对历史的回应,对重建战后国际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还通过引入多元视角的访谈,补充历史背景,构建不同叙事支线,丰富了叙事层次,拓展了这部纪录片的广度和深度。在中国,摄制组寻访了东京审判中国检察官向哲濬之子向隆万、中国受害劳工刘连仁之子刘焕新、济南集中营“新华院”受害者和见证者乔甦之子乔蕾等一系列关键人物;在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归国战犯的后代、日中友好人士以及历史、哲学、精神病理学等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接受访谈,彰显了“反对战争,追求正义与和平”的时代共识。全片主线与支线相互呼应补充,在对历史事实的反复叩问中展现出对于日本战争罪行深刻的揭露。
在正视历史与正义求索中呼唤永久和平
《正义的审判》以各个证据链间的呼应和闭环,呈现了战后审判的复杂过程和细节。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累累罪行不容否认。在此基础上,影片进一步探讨了“正义”的内涵:正义不仅是基于法律的公正理性的裁决,也体现为唤醒良知回归的文明胸怀。例如在沈阳审判中,新中国实施“改造与审判相结合”的政策,通过教育改造和人道主义对待,最终让1000多名日本战犯认罪、悔罪。他们之中的一部分人出狱归国后,成为传播历史真相、推动中日友好的重要民间力量。这是新中国在战后审判和正义求索中胸怀广阔、面向未来的成功实践。
《正义的审判》以战犯审判为核心,但并不止于揭露战争暴行。无论是还原史实还是正义求索,纪录片的主题都不限于回望过去——历史警示今人,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只有正视历史、和平相处,才能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如主持人、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顾若鹏的总结:“今天,我们回溯这段历史,正是要重申历史不可更改的定论,宣示人类捍卫永久和平的执着理想。”
让历史之光映照当下、启示未来,是优秀历史题材纪录片所承担的使命。《正义的审判》以真实性与艺术性交融的视听语言,多点交织多元印证的叙事结构,发掘历史记忆,宣示和平理想,让正义的审判之声铿锵激荡,体现了“历史—正义—和平”的叙事逻辑和价值立意。正如该片结尾所言“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这是《正义的审判》给出的答案,也是历史记忆所蕴含的智慧。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王博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